和百苦吟原韵 其十六 蓬首

拂面拖肩鬓已丝,短长梳就复支离。
愁来尚忆同心绾,儿女闺中只自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百苦吟原韵其十六 蓬首’是清代诗人沈上章的作品。此诗通过描绘诗人自己因岁月流逝而逐渐变白的头发,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感慨。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拂面拖肩鬓已丝,短长梳就复支离。
    愁来尚忆同心绾,儿女闺中只自知。

  2. 诗歌鉴赏

  • 情感表达:诗中“拂面拖肩鬓已丝”描绘了诗人因年岁增长,发丝如乱丝般散落的情景,体现了岁月无情的沧桑感。诗人通过头发的变化,表达了对自己青春不再、容颜老去的无奈与悲伤。
  • 生活描写:诗句“短长梳就复支离”形象地描述了诗人为了应对日常生活的需求(如梳头),不得不多次调整自己的发型,反映了诗人在物质生活上的窘迫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 内心抒发:“愁来尚忆同心绾,儿女闺中只自知”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这里的“愁来”暗示了诗人可能面临的生活压力或是内心的孤独。而“儿女闺中只自知”则表现了诗人对家人或爱人无法完全理解自己的感受。这种情感上的孤独和被误解,使得诗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生的无奈和辛酸。
  1. 艺术手法
  • 对比手法:诗中通过“短长梳就复支离”与“同心绾”的对比,强调了岁月变迁带来的外貌和心态上的巨大变化,使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时间的无情和人生的无常。
  • 象征意义:头发不仅是外在的形象,也象征着人的生命周期和精神状态。诗人通过对头发的观察,间接表达了对自身生命状态的反思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1. 文化背景
  • “和百苦吟原韵”是中国文人在特定的节日或场合中,为表达某种情感或主题而进行的集体创作活动。这种创作活动往往需要参与者围绕一个中心思想或主题进行诗词创作。
  • 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高峰期,文人墨客们通过诗歌等形式,展现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对时代的思考。

《和百苦吟原韵其十六蓬首》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不仅能够了解到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还能够深入理解到人生、时间和命运等主题的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