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去空惊两鬓丝,萧萧对镜漫披离。
婆娑犹足高千丈,长叹中宵恨自知。
和百苦吟原韵其十六蓬首: 诗句释义与翻译
赏析与注释
诗句原文
老去空惊两鬓丝,
萧萧对镜漫披离。
婆娑犹足高千丈,
长叹中宵恨自知。词语解释
- 两鬓丝: “两鬓”指的是人的年龄特征,通常指人的两侧头发逐渐变白的部分。“丝”在这里形容白发如丝般密集,形象描绘了年老体衰之态。
- 萧萧对镜漫披离: “萧萧”形容风声,常用以比喻人的哀伤或孤独之感。“对镜”则是指对着镜子,这里可能隐含着自省或反思之意。“漫披离”描述的是头发散乱地披在脸上,表达了一种无措或无助的神态。
- 婆娑: 形容树木随风摇摆的样子,引申为人的姿态优雅而从容。“高千丈”则夸张地描绘了人因衰老而显得更为高大的身姿。
- 中宵: 指夜晚时分,常用来描述深夜或不寐之夜。“恨自知”表达了内心的悲伤和遗憾,是对自己境遇的一种感慨。
翻译
岁月无情地催人老去,令人惊骇的是那满头银丝如同被风吹散的细丝一般。我在镜前徒劳地打理着自己的容颜,但终究无法掩饰岁月留下的痕迹。尽管我努力保持着优雅的姿态,但依然感到自己如同高耸入云的树木,显得格外高大。然而,深夜里的叹息却透露出内心深处的悲哀与自我认知。赏析
本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面对衰老、无奈和孤独的心理变化。首句用“两鬓丝”直接点明了岁月带来的改变,使人联想到生命的无常和自然的更迭。接着,诗人通过“萧萧对镜漫披离”这一形象的动作描写,传达出自己在镜前徒劳无果的心境。“婆娑犹足高千丈”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即便年迈仍保持的尊严与自信,而最后的“长叹中宵恨自知”则透露出一种深刻的悲哀与自我反省。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深远,不仅描绘了外在的衰老与无奈,更揭示了内心的挣扎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