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清 其六

沦谪千年别帝宸,汉宫长有隔生春。
金徽却是无情物,玉树未怜亡国人。
永忆江湖归白发,枉缘书札损文鳞。
天津西望肠真断,国事分明属灌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月华清·十八夜月·其六》是一首表达诗人对月色美景的赞美之情的作品。这首诗作于戊戌至辛丑年间,通过描绘夜晚月色、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展示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以及对自然美的深刻感受。

《月华清·十八夜月·其六》的原文如下:

东望苍茫,来何迟也,夜寒独立搔首。为损容颜,懒又邀人杯酒。料此际、虎阜笙歌,尽今夕、翠樽红袖。知否?是吴姬赏月,怕迟十九。恰应潮生日候。有蚌彩涵波,舒光欲斗。一样清辉,觉道盘痕减旧。感秋气、不耐繁华,…

这首诗的原文翻译是:“向东望去,一片茫茫的夜色,不知何故来得如此晚,独自在寒冷中站立着,忍不住用手指梳理起自己的头发。为了减少容颜的损失,我懒得邀请人喝酒。料想此刻,苏州的虎丘上应该有笙歌声声,整个晚上都是翠绿色的酒杯和红色的袖子。知道吗?这是吴地的女子们在赏月,生怕晚了一天。恰好是潮生的生日时分。有蚌在水中,它的光彩像波浪一般,舒展着光华。”

黄之隽的赏析中提到了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他认为诗人通过对夜晚月色的描绘,传达出了一种孤独而又美丽的情感,同时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此外,黄之隽还指出,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也体现了作者内心的某种期待与憧憬。

《月华清·十八夜月·其六》是一首充满诗意的作品,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描绘了一幅幅如梦似幻的夜景,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赞颂,也是对人生美好时光的怀念和珍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