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草和味云四首 其二 (庚午-辛未)

江南风物转凄凄,一望平芜落日低。
逐肉未妨鹰眼疾,采香剩遣蝶魂迷。
古苔留碧前朝寺,衰柳争黄十里堤。
春水渌波相送地,不堪回梦旧青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杨味云的《秋草四首 其二》是一首描写边塞风光和田园生活的古诗。诗中描绘了边疆夜晚霜降后的景象,以及秋季草原上的自然景观,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边塞的荒凉与草原的美丽生动地呈现出来。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

  1. 诗歌原文
  • “要路边城一夜霜,寒芜漠漠塞云黄。”
  • “胭脂夺去山无色,苜蓿移来土尚香。”
  1. 诗歌鉴赏
  • 边塞的寒冷:描述了边城的严寒气候,霜冻覆盖着草地,使原本的颜色变得暗淡,如同被胭脂染过一般失去了原有的颜色。
  • 草原的自然之美:尽管边塞寒冷,但草原上依然生机勃勃,苜蓿(一种野菜)的香气弥漫在土地上,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
  1. 诗人介绍
  • 杨味云:清代文人,擅长写诗,对边疆风情有深厚的情感。
  1. 诗歌背景
  • 创作时间:这首诗写于清朝乾隆年间,具体年份不详,但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边疆生活的喜爱和对自然风光的赞美。
  1. 文学意义
  • 边塞风光的描述:通过对边塞夜景的描绘,诗人展现了边塞独特的地理风貌和自然环境。
  • 田园生活的描绘:诗中的草原景象,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1. 艺术手法
  • 对比手法:通过边塞的寒冷与草原的温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形象化语言:诗句中使用了大量生动的形象化语言,如“寒芜”“塞云黄”等,使得诗歌的画面感强烈。
  1. 文化背景
  • 边塞诗的发展: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边塞诗是一种重要的体裁,它反映了边疆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安全状况。
  • 文人的情感寄托:许多文人墨客通过边塞诗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对民族的自豪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杨味云的《秋草四首 其二》不仅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展示了边塞的壮丽景色,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谐与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代文人的艺术才能,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