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望(戊午-己未)

秋星历历下疏栊,徐起开轩万籁空。
近树渐明初得月,远镫微动不因风。
湖山奥旷兵尘外,天地冲融夜气中。
坐久欲知静者妙,怅然归卧曙云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夜望》是一首反映南宋时期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的诗歌。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信息以及其主题和艺术特色:

  1. 创作背景
  • 政治环境:《夜望》创作于元代,而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代。这一时期,蒙古族统治者逐渐统一了全国,结束了宋金以来的分裂局面。同时,元朝的统治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挑战。因此,诗中可能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氛围和人民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作者经历:方回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过去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不满。他的一生经历了宋朝到元朝的转变,从最初的依附贾似道,到后来因直言进谏被贬,再到最终放弃仕途,回归文学创作。这种复杂的人生经历使得他在作品中表现出深刻的感慨和思考。
  1. 作者介绍
  • 生平简介:方回(1227—1307),字万里,号虚谷,徽州歙县人,是宋元之际的著名诗人。他自幼丧父,随叔父学习,并在宋理宗景定三年考取进士。方回的早期生活充满了政治上的起伏,他曾在贾似道手下为幕僚,后因反对贾似道而上书“十可斩之疏”。这些经历深刻影响了他的思想轨迹和诗歌风格。
  • 文学成就:方回是宋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诗歌创作广泛涉及历史、哲学和自然景观等题材。他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理趣”这一文学审美标准,而且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他的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后世学者的高度评价。
  1. 主题分析
  • 时代感:通过《夜望》可以看出,方回试图通过诗歌传达他对时代的深切感受。诗中的“小暑才交雨渐晴”和“乾坤卦位八方明”等描述,反映了作者对时局变迁的关注。特别是在南宋末年的动荡时期,方回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关注。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在《夜望》中,方回运用了许多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例如,通过对月亮、北斗星的描述,诗人传达了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刻感悟。此外,诗中的“草虫亦多事”,则可能象征着当时社会的不稳定和人民的苦难。
  • 修辞技巧:方回在《夜望》中巧妙地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例如,“南北斗杓双向直”和“似觉草虫亦多事”等句子,都体现了他对自然景物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理解。

《夜望》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它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历史、政治和社会的复杂感受。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以及文人对于国家大事的关心和参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