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甲寅-丙辰)

高楼独倚暮云平,渐见星镫远近明。
老树全同烟嶂色,大车时作海潮声。
严城落日增兵气,绝域春风动客情。
忽忆长安今夜月,万家箫鼓正三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在至德二年春天所作,反映了他在安史之乱中目睹的长安城破败景象,以及个人对国事家愁的内心感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诗歌背景:杜甫听闻叛军占领长安的消息后,只身一人逃往肃宗朝廷,但不幸被俘。《春望》便是在这段时间里,杜甫在长安城的所见所感所思所悟的记录。当时唐朝都城长安已被安史之乱的叛军攻破,杜甫目睹了国家破碎、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因此创作了这首充满忧国忧民情感的诗作。
  2. 诗歌主题:此诗的主题围绕着“春望”展开,即通过描写春天里的长安城的景象,来反映杜甫内心的痛苦与无奈。首四句写长安的凄凉破败,尾联则抒发了因思念家人和担忧国家大事而带来的忧愁与白发稀疏的哀愁。
  3. 艺术手法:《春望》采用严谨的格律形式,颔联和颈联分别以自然景物的变化来隐喻时局的变幻和个人的情感波动,如“感时花溅泪”暗示国破之痛,“恨别鸟惊心”表达离别之情。
  4. 文化影响:该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深切感受,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因此广受赞誉并成为后人研究的典范。
  5. 历史意义:在历史意义上,《春望》不仅是杜甫个人的悲歌,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共同经历的精神写照。它提醒人们不忘过去,珍惜和平,同时警示后人要有忧患意识,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力量。

《春望》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作,更是一首深刻揭示时代背景、凝聚民族精神的作品。杜甫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情感,将国家兴亡和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意,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