欹枕情方倦,休镫思转重。
窗虚惟见月,山静数闻钟。
属疾同公干,辞官愧曼容。
几回揽衣起,初日在高峰。
不寐(戊午-己未)
介绍
《不寐》是一首由汪荣宝于1878年创作的诗作。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语言,将人物的情感状态和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汪荣宝作为晚清民国时期的一位政治人物,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反映了其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变化,也展示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追求。
诗中提到的“不寐”通常指的是因忧虑、紧张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失眠。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寐”不仅仅是生理现象,更是一种心理状态的表达。《证治要诀·不寐》指出,“不寐有两种:有病后虚弱,及年高人阳衰不寐;有痰在胆经,神不归舍,亦令不寐……”这表明失眠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身体虚弱、精神压力或心理问题。
诗中的“戊午-己未”组合被认为具有特定的天干地支属性。其中,戊午为太阳,代表刚强;己未为太阴,代表柔和。这种属性上的对比,在古代天文学和文化中常被用来象征事物的对立与平衡。例如,夏日(戊午)刚强,而冬日则显得温润,这在传统观念中被认为是理想的自然状态。同样地,诗中还提到了“福气、贵气兼有”,这暗示了一个人的性格和命运可能受到其所处环境的影响,包括出生时的时辰和年份。
诗中通过对人物性格和行为的描写,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斗争。如“争强好胜,易与他人争斗”的描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与他人的关系处理方式。此外,诗中的意象使用也极富诗意。例如,“月生沧海格”,这是一种传统的命理学说,认为某些特定的日子或时间出生的人,可能会遇到特殊的生活机遇或挑战。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不寐》作为汪荣宝的作品,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文学修养和创作才能,也是他那个时代文化背景和审美取向的反映。汪荣宝的诗歌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赏,显示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不寐》不仅是一首表达失眠情感的文学作品,它还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活的多样性。通过对汪荣宝生平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他的诗歌创作背景和时代意义。同时,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窗,通过它我们得以窥见中国传统文化和天干地支学说的深层内涵。因此,《不寐》不仅是汪荣宝文学成就的代表,也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学和文化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