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痛

那能扛笔气如虹,自笑千钧一握中。
乍可偏枯犹半士,谁堪全折到三公。
斜鶱却似垂翎鹤,孑立还疑欲瘁桐。
天意佚吾吾正懒,纸窗晏卧罢书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臂痛谒告作三绝句示四君子》是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品之一,反映了苏轼当时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感受。下面将介绍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1. 作品背景
  • 苏轼生平简介: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文学、书画巨匠。他的文学成就包括散文、诗词以及书法和绘画,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 诗歌创作时期:苏轼在宋神宗熙宁年间因诗赋被贬至黄州,后又被召回朝廷任翰林学士。在此期间,他经历了政治上的起伏和个人生活的转变,这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
  1. 诗歌内容
  • 描写身体状况:诗中苏轼以“维摩诘”自比,将自己形容为病入膏肓的状态,同时也表达了对于这种状况的超脱理解。通过这种方式,诗人不仅展示了自身的病情,也透露出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
  • 表达内心世界:苏轼在诗中展现了自己对生命和哲学的思考。诗句末尾流露出超越对立、寻求智慧境界的愿望,体现了诗人丰富的精神世界和高远的人生追求。
  1. 艺术手法
  • 独特的比喻:苏轼运用了“维摩诘”这一典故来形象地描述自己的健康状况,同时借此隐喻自己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这种巧妙的比喻使得诗歌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 抒情与哲理的结合:通过对自身身体状态的描述,诗中融入了深刻的哲理思考。苏轼不仅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还在其中融入了对人生、佛法等深层次问题的探讨,显示了他卓越的思辨能力和广阔的知识面。

《臂痛谒告作三绝句示四君子》不仅是苏轼作为文学家的艺术成就体现,也是宋代文人面对个人困境时的一种文化反思和精神探索。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容,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