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黄仲则六首 其一

自余习文翰,高谢同时流。
次卿既夭折,哲兄悲远游。
长啸宇宙间,万物同悠悠。
常恐朝露期,斯人不可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黄仲则六首其一》是清代诗人汪中的作品。以下是对该诗及其背景、作者的相关介绍:

  1. 作者介绍
  • 汪中(1730-1794),字容甫,号苕生,又号姜斋,安徽歙县人,是清代著名的经学家和文学家。他笃志经学,尤精《周官》、《左氏传》,兼治诸子。与同乡王念孙、刘台拱为友,服膺顾炎武,自许为私淑弟子。
  • 黄仲则是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自号鹿菲子。江苏武进人。四岁丧父,其兄相继而卒。由祖父抚养,母亲屠氏督导其学业。自幼好学,聪慧倍常人。十九岁娶妻成家,且与洪亮吉订交。随后相伴就读于常州龙城书院。不久,业师去世,乃四方浪游,且挑起一家六七口之生计重担。其足迹遍及苏、浙、皖、湘等地之名山大川,诗名随之播扬。二十七岁时远游京师,随后托洪亮吉将家眷移至北京。数年后,贫病交迫,不得已,又将亲人送回南方。最终,因乾隆东巡时曾召试二等,按例当得主簿之职,候选未果,为债主所逼,离京欲投奔陕西,中途病剧,客死于运城(今属山西),年仅三十五岁。
  1. 创作背景
  • 《赠黄仲则六首其一》的创作时间及过程,据汪中在诗序中所记,“余与仲则交久,每过从辄话旧,相视落泪。一日仲则南游金陵,余亦北上燕都,各不相见,因作是诗”。这首诗表达了汪中对好友黄仲则的深厚友情和对其旅途艰辛的关切。
  • 在汪中的诗作中,他通过对友人黄仲则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己对这位好友的深情厚谊,同时也通过诗歌传达了他对友情的重视和珍视。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赠黄仲则六首其一》不仅仅是一首单纯的诗歌作品,更成为了一种情感的载体和交流的桥梁。
  1. 诗作内容
  • “早孤感同病,心期乐疏旷。”这句诗表达了黄仲则早年失去双亲的痛苦和内心的孤独感。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向往自由、远离尘嚣的生活态度。
  • “已矣吾生穷,飞腾竟何望。”这句话表达了黄仲则对现实的失望和对未来的无奈。他认为自己的一生已经穷困潦倒,再也无法实现飞腾的梦想了。
  • “鹿马无定形,白黑随转移。”这句话揭示了黄仲则对于世间事物变幻无常的认识。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没有固定的形状和本质,它们的变化都是随机的,不受任何人或事物的支配。
  • “况此磊落人,心迹难自持。”这句话表达了黄仲则对自身性格的评价。他认为自己是一颗磊落坦荡的心,但这种心迹却难以被自己控制,时常会因为外界的因素而发生变化。
  • “伤兹不肖身,波累并朋知。”这句话表达了黄仲则对于自己的自责和悔恨。他认为自己是一个不肖之人,总是受到外界的干扰和拖累,导致自己无法摆脱困境。
  1. 艺术手法
  • 比喻象征:《赠黄仲则六首其一》运用了许多比喻和象征手法,如“长啸宇宙间,万物同悠悠”用宇宙间的万物来比喻人生的短暂;“忘言温雪交,作合郢人质”用温雪和郢人的象征意义来比喻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这些象征和比喻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深刻和丰富。
  • 意象营造:诗中大量使用自然景物作为意象,如“白日动江光,浮云向空没”描写了江面上日出的美景以及天空中浮云的流动;“鹿马无定形”,以鹿马比喻世间万物的不定性。这些意象的运用增加了诗歌的画面感和意境美。
  1. 文化价值
  • 情感真挚:《赠黄仲则六首其一》表达了汪中对黄仲则深厚的友情和对他的理解与同情,情感真挚感人。
  • 思想深刻:诗歌通过描绘黄仲则的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现实问题和个人的精神追求。
  • 艺术创新:汪中的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所创新,既有传统的诗词韵味,又有个性化的表现手法。

《赠黄仲则六首其一》不仅是一首情感真挚、艺术精湛的诗歌作品,更是一座连接友情与心灵的桥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进一步理解汪中的文学才华和对友情的珍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