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恩寺作

沿回积峡起,道路豁平林。
云木四边合,烟中清磬音。
孤亭望无际,明湖澄半阴。
暧暧江梅出,迟迟春意深。
亭午暄风散,氤氲不可寻。
日暮松声起,空山闻鼓琴。
徒令远游客,结此幽栖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圣恩寺作》是清代诗人汪中的一首七言律诗,创作于他游历圣恩寺之时,体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受和对佛法的虔诚向往。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生平经历:汪中(1624年—1704年),字容甫,号灵河,江苏江都人,清朝时期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他自幼失去双亲,生活贫困,但凭借母亲的教导和自己的勤奋学习,最终成为一位通达古今中外知识的学者。
  • 学术成就:汪中在学术上有着深厚的造诣,尤其精研《周官》、《左氏传》。他的文学作品以汉魏六朝为楷模,卓然成为清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他还与同乡王念孙、刘台拱结为好友,深受顾炎武的影响,自诩为私淑弟子。他的诗文在当时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1. 诗歌原文
  • 沿回积峡起,道路豁平林。
  • 云木四边合,烟中清磬音。
  • 孤亭望无际,明湖澄半阴。
  • 暧暧江梅出,迟迟春意深。
  • 亭午暄风散,氤氲不可寻。
  • 日暮松声起,空山闻鼓琴。
  • 徒令远游客,结此幽栖心。
  1. 诗歌赏析
  • 景物描写:诗中的“沿回积峡起,道路豁平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开阔的山水画卷,通过回积峡的蜿蜒曲折以及平林的开阔,营造出一种深远而又宁静的氛围。
  • 意境营造:“云木四边合,烟中清磬音。”则展现了一幅禅意盎然的画面,云木之间相互交融,清磬的声音在朦胧的烟雾中若隐若现,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寂静与安详。
  • 情感表达:整首诗贯穿着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以及对内心世界的追求。诗中多次出现的“迟”字,如“迟迟春意深”,不仅形容了时间的缓慢流逝,也暗示了诗人心境的悠然与淡定。

《圣恩寺作》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风景的优美诗篇,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和丰富情感的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汪中独特的文学才华,还能深入体会到古人对于自然美的独特理解和感悟,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