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银灯 春夜和宋人韵

独坐知侬何意。
憔悴尽、脸红眉翠。
小鸭香残,孤鸾镜掩,怕见兰膏光腻。
此时情致。
况遇著、恼人天气。
簌簌落花偏媚。
欲待留春无计。
妾命桃花,欢情杨柳,何处青楼携妓。
温柔香醉。
总不管、夜寒人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剔银灯 春夜和宋人韵”是汪懋麟在清代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以下将进行具体介绍:

  1. 作者背景
  • 生平简介:汪懋麟(1647年—约1713年),字季龙,号悔庵,浙江仁和人,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其一生涉猎广泛,诗词、书画皆有造诣。
  • 作品特点:汪懋麟的作品多采用典雅的笔触,以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见长。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个人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因此受到后世学者的高度评价。
  1. 词作鉴赏
  • 情感表达:“独坐知侬何意”表达了一种孤寂、落寞的情感。整首词通过描绘女性的内心世界,展示了她对爱情的渴望及无法得到回应的无奈感。这种情感的细腻描绘,使得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词人的情感波动。
  • 意象运用:整首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如“红眉翠”、“兰膏光腻”,这些意象不仅美化了语言,也增强了词的情感色彩,使得整体意境更加深远和丰富。
  1. 艺术特色
  • 词牌名与格式:词牌名为“剔银灯”,这是一种古典词牌名,通常用于抒发某种特定情感。整首词采用了七十五字的双调格式,这为表达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韵律美感。
  • 语言风格:汪懋麟的语言风格典雅而不失婉约,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视角。

《剔银灯 春夜和宋人韵》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文学作品,它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现象,反映了清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情趣。通过这首词,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诗词的独特魅力和深邃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