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宵吟 落叶

蠡湖波,去雁渺。
瘦出千山霜峭。
支筇处、认树顶巢孤,万鸦团噪。
响荒原,堕夕照。
便似分离凄调。
疏林外、渐暗减秋声,画成愁稿。
我已飘零,更念到、征车路杳。
破窗蛛网,废苑萤灯,寂寞泪花罩。
幽恨知多少。
待付流红,苔径漫扫。
又墙阴、送过西风,蛩语啾唧乱败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宵吟·落叶”是由清代诗人杜文澜创作的一首古诗。杜文澜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技巧,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宝库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杜文澜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更体现了他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

从字面上理解,“秋宵吟·落叶”描绘了一个深秋夜晚的景象,蠡湖波光粼粼,去雁渺远,千山霜峭,支筇处,诗人独自欣赏着树顶孤巢,万鸦团噪。这些景象不仅勾勒出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凄凉的图画,而且通过这些细节,诗人传达出一种淡淡的离愁别绪。诗中的“响荒原,堕夕照”,则表达了夕阳西下、万物萧瑟的情景,似乎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旅途的孤单。

在艺术手法上,“秋宵吟·落叶”运用了诸多中国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首先,它采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如“瘦出千山霜峭”,既表现了秋天的自然景色,也暗喻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坚韧。其次,诗中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通过与鸿雁的对比(鸿雁来去如嘉宾)、鸟声与人声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最后,诗人还善于利用听觉元素,如“万鸦团噪”,以声音的丰富变化营造氛围,使读者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中所要传达的情感。

“秋宵吟·落叶”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境遇的抒发。通过对落叶的描述,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感慨。同时,诗人还借落叶之景,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和理想,展现了一种超越现实困境的精神追求。

“秋宵吟·落叶”是一首集自然美、艺术美和哲理美于一体的诗歌作品。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摹,更是对人生经验的提炼和总结。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体会到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价值,还能从中汲取到面对生活的勇气和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