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同释戡宿香山冯氏别业

山中夜色有谁看,对语空斋意未阑。
孤嶂云收刚出月,一亭松近欲生寒。
人依菊影甘同瘦,诗入虫声易不欢。
扰攘自关城郭事,暂从散策任盘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夜同释戡宿香山冯氏别业》是一首由李宣龚创作的诗,创作于清末至现当代。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1. 诗歌内容
  • 山中夜色有谁看:描述了夜晚山中的景象,似乎无人欣赏这种美景。
  • 对语空斋意未阑: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对坐交谈,但内心思绪尚未完全展开的感觉。
  • 孤嶂云收刚出月:描绘了月光照耀下的山峰和松树,营造出一种清冷而美丽的画面。
  • 一亭松近欲生寒:通过松树的意象,传达了秋天特有的寒冷气息和孤独感。
  • 人依菊影甘同瘦:形容人们依靠菊花的影子,仿佛自己也在消瘦之中。
  • 诗入虫声易不欢:表达了诗人听到虫鸣声时感到不快的心情。
  1. 作者背景
  • 李宣龚:字拔可,号观槿,晚号墨巢。他是清朝末期和民国时期的诗人,曾任职上海商务印书馆,并收藏了大量文学作品和书法、绘画精品。
  1. 诗歌鉴赏
  • 艺术手法:李宣龚在这首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如“孤嶂云收刚出月”和“一亭松近欲生寒”,都展现了他的诗歌技巧和审美情趣。
  • 情感表达: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在特定环境下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变化,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传达了孤独、冷清等情感。
  1. 文化影响
  • 文学价值:作为清末至现代的文学作品,这首诗展示了李宣龚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 历史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李宣龚的生平和创作历程,以及清末至现代的文化背景。
  1. 创作灵感
  • 自然环境:李宣龚可能受到香山地区的自然景观启发,如山中的月光、松树和菊花等元素构成了这首诗的基础。
  • 个人经历:作为一名文人,李宣龚的个人经历也可能影响了他对诗歌内容的构思和表达方式。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李宣龚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各种意象,如孤嶂、云、月、松等,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秋夜图景。
  • 情感抒发:通过具体的诗句,如“人依菊影甘同瘦”,“诗入虫声易不欢”,诗人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也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秋夜同释戡宿香山冯氏别业》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情感的诗作,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感悟,成功地描绘了一幅秋天的山水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独特感受和深沉的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