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悯忠祠联

大海咽波涛,遗恨难填精卫石;
皇朝多雨露,褒忠常傍水仙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天津悯忠祠联》是一首具有深刻寓意和丰富情感的古诗词作品。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深入解析这首作品:

  1. 作者及背景
  • 作者介绍:《天津悯忠祠联》的作者是清初的文学家王世藻,他与杜文溥等人共同创作了这组对联。
  • 历史背景:此对联的创作背景是在明朝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国家处于多事之秋,而作者通过这副对联表达了对忠臣义士的哀思和怀念之情。
  1. 对联内容解析
  • 上联:“同大厄于重洋,忆生死须臾,谁料至今留我辈。”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忠臣义士在面对重大灾难时仍坚持信念、不畏生死的精神深感敬佩,同时也流露出对忠臣义士能够历经劫难而依然留存于世的感慨。
  • 下联:“慰忠魂以庙祀,纵春秋凭吊,不堪痛往哭诸公。” 下联则表达了对忠臣义土死后仍然得到后人尊崇与纪念,以及在春秋祭祀中凭吊他们的哀伤之情。
  1. 文化与情感价值
  • 文化价值:这副对联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情感表达。它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忠臣义士、崇尚忠诚精神的传统美德。
  • 情感价值:通过对联的形式,作者表达了对忠臣义士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以及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深沉忧思,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启示意义。

《天津悯忠祠联》不仅是一幅优美的文学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传承和情感表达。它反映了作者对忠臣义士的敬仰之情,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某种精神状态和文化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