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麦熟

野色开千顷,炊烟起万家。
夏衣饥不典,村酒薄能赊。
帝力信何有,民生良可嗟。
无端种瓜叟,起舞葛巾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喜麦熟》是李锴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基本信息:李锴,字铁君,号鷹青,辽东铁岭(今属辽宁)人,生于1686年,卒于1755年。他是清朝著名的诗人,有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广泛的学识背景。
  • 创作背景:李锴的诗作多反映民间生活,尤其是农民的生活状态,他的作品以朴实无华的风格和深刻的社会内容著称。在乾隆年间,李锴曾参与科举考试并取得一定成就,但其诗歌创作却更受当时文人的喜爱。
  1. 作品原文
  • 全文节选
    野色开千顷,炊烟起万家。
    夏衣饥不典,村酒薄能赊。
    帝力信何有,民生良可嗟。
    无端种瓜叟,起舞葛巾斜。
  1. 主题分析
  • 农耕主题:诗中“野色开千顷,炊烟起万家”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田野景象,反映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夏衣饥不典,村酒薄能赊”则展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他们为了生计不得不节省开支。
  • 社会现实:通过描写农民的生活困境,诗人李锴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帝力信何有,民生良可嗟”更是直接点出了社会问题的根源。“无端种瓜叟,起舞葛巾斜”中的种瓜叟形象,也反映了农民在艰难环境中依然保持乐观的态度。

《喜麦熟》不仅是一首表达农民丰收喜悦和生活艰难的诗歌,更是一部富有深度的社会评论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能够欣赏到李锴精湛的诗歌技艺,还能够深刻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问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