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原谒墓归

稼尽原隰空,木脱山容近。
绵亘暮岭长,断续寒流引。
寸莽竭穷樵,槁壤连修畛。
白日隐寒云,哀商正凄紧。
玄冥逼凛秋,急景催时迅。
四序自有常,三寿谁能准。
来息自劳劳,往消怜泯泯。
景物怅萧条,人事劳坎壈。
鲜知成独复,多方谢众敏。
日夕掩柴关,清琴理瑶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西原谒墓归》是李长霞的一首古诗,表达了诗人对墓地的敬畏以及对生命的感慨。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品原文
    稼尽原隰空,木脱山容近。绵亘暮岭长,断续寒流引。寸莽竭穷樵,槁壤连修畛。白日隐寒云,哀商正凄紧。玄冥逼凛秋,急景催时迅。四序自有常,三寿谁能任?

  2. 作者介绍
    李长霞,清代著名诗人,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他的诗歌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受到后世广泛赞誉。

  3. 作品赏析

  • 意境深远:《西原谒墓归》描绘了一幅暮色中的山水画面,通过简洁的语言勾勒出自然景观的壮丽与凄凉。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岁月流逝的深刻感悟。
  • 象征意味:诗中的“暮岭”、“寒流”、“寸莽”等元素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描述,更象征着人生的艰难和岁月的无情。诗人通过这些象征,传达了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 情感表达:整首诗洋溢着一种悲凉而深沉的情感。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内心的哀愁、孤独与对生命的思考交织在一起,使读者能够深深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1. 文化背景
    《西原谒墓归》创作于清朝,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之中。诗人在作品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以及个人对于社会变迁的敏感反应。《西原谒墓归》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李长霞对那个时代的独特记忆和内心世界的深刻体现。

  2.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李长霞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各种意象,如“暮岭”、“寒流”、“寸莽”等,这些意象不仅美化了诗歌的视觉效果,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语言简练: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节奏感,每一句都充满了力量和美感。这种简练的语言风格使得诗歌更加深入人心,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 情感真挚:李长霞在这首诗中倾注了他对生活、自然和社会的深厚感情。这种真挚的情感使得诗歌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和穿透力,能够引起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
  1. 历史影响
    《西原谒墓归》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传颂。它不仅在中国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也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许多学者和研究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认为《西原谒墓归》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佳作,值得进一步研究和传承。

在欣赏这首诗时,还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结合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深入思考诗中所表达的深层含义和情感。
  • 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诗句,例如可以从地理、历史、哲学等多个层面进行理解。
  • 关注诗歌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当时的社会环境。

《西原谒墓归》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示了李长霞深邃的艺术造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精神。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同时也能从中汲取生活的经验和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