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戎肃徒旅,行行越潼关。
秦原莽牢落,空舍无炊烟。
杀气一以盛,骸骨为丘山。
遗黎各疮痍,窜伏何险艰。
念我皇汉京,宫殿皆颓垣。
大盗觑神器,流毒徒构患。
迫主以播迁,剽掠于市阛。
群谋踵而起,梗塞弥宇间。
吟我《破斧》诗,悲伤难具言。
拟魏武帝纪行
介绍
探索《拟魏武帝纪行》
李重华(1735年—1813年),清代诗人,字实君,号玉洲,江苏吴县人。他是一位进士出身的学者,曾官至编修。李重华不仅在文学上有深厚造诣,还游历过多个历史名城,并留下了许多诗作。其中《拟魏武帝纪行》是其代表作品之一,展现了对汉末乱世的深刻反思和哀叹。
《拟魏武帝纪行》原文如下:
元戎肃徒旅,行行越潼关。
秦原莽牢落,空舍无炊烟。
杀气一以盛,骸骨为丘山。
遗黎各疮痍,窜伏何险艰。
念我皇汉京,宫殿皆颓垣。
大盗觑神器,流毒徒构患。
迫主以播迁,剽掠于市阛。
群谋踵而起,梗塞弥宇间。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于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的深刻感慨。诗中描述了一幅荒凉的景象:士兵行进在潼关的路上,昔日繁华的秦原如今荒废无人。战火连绵,尸骨堆积如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诗人表达了对汉朝首都长安的破坏和亡国之痛,以及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忧虑与不满。
在艺术手法上,《拟魏武帝纪行》巧妙地利用了对比和象征,通过战争带来的废墟和百姓的苦难来映射社会的不公和个人的命运。诗中的“杀气”不仅是战场上的杀伐,也象征着权力斗争和暴力的蔓延。
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李重华借《拟魏武帝纪行》表达了对古代英雄曹操的敬意与批评。曹操作为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他的事迹被广泛传颂,但同样也有争议。李重华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曹操政治手腕的看法,认为他在夺取天下过程中手段过于残忍。这种观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颇具争议,反映了诗人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和人文关怀。
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通过精炼的词汇传达出强烈的情感,显示了李重华精湛的诗歌技巧。同时,诗中运用了许多典故和比喻,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通过这样的方式,李重华成功地将个人的情感与历史事件的反思结合起来,使得《拟魏武帝纪行》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种历史见证和思想表达。
在今天阅读李重华的《拟魏武帝纪行》,不仅能了解到一个诗人的内心世界和他的时代背景,更能从中感受到他对历史、文化及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描述,它更是一首充满哲思的作品,启示着人们深思历史的教训与人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