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公故宅

十年高卧此东峰,出处无□衅已丛。
洛蜀党成疑误国,熙丰法敝竟缘公。
争墩已赋三山石,记里犹传九曜宫。
漫向春风寻旧泽,生平功过史书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荆公故宅》是清代李来泰所作,该文抒发了诗人对临川先贤汤显祖、王安石的仰慕之情。下面将介绍文学作品《荆公故宅》:

  1. 作者简介:李来泰是清代江西临川人字石台,一字仲章。顺治九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官至苏松常道等职。他的作品《玉茗堂》则抒发了他对汤显祖、王安石的仰慕之情。李来泰在归隐赋闲之际编成《莲龛集》,尽管因遭诬陷被抄家时文稿俱失,其子士征、士昆四处搜集,仅得16卷,但此作品现已编入《四库全书存目》。

  2. 作品内容解读:《荆公故宅》是一首抒发诗情的作品,其中“十年高卧此东峰,出处无衅已丛”表达了诗人对王安石的崇敬与怀念。王安石作为北宋时期的名臣,他的变法改革曾使国家走向繁荣,而其晚年的政治生涯则颇具争议,李来泰通过这样的诗句,既展现了对历史人物复杂性的理解,也寄托了对王安石功过是非的深刻感慨。诗中还提到“洛蜀党成疑误国,熙丰法敝竟缘公”,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激烈和王安石变法所带来的后果。

  3. 文学地位及影响:李来泰通过《荆公故宅》展示了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历史人物的独到见解,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前人历史的尊重,还透露出个人的情感体验和政治立场。虽然作品未能流传广泛,但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仍为后人所称道。

  4. 社会文化价值: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荆公故宅》不仅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历史事件的复杂态度,也展现了他们对于政治变革及其后果的深刻思考。这种对历史人物的评述方式,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荆公故宅》是一篇充满情感和智慧的文字,通过对王安石的颂扬与批评,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个人情感的表达。这不仅是对王安石本人的评价,也是对那个时代政治变迁的一种见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