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隐仙庵看桂赠王朴山炼师

满身花雨上仙坛,午诵才过宝篆残。
灵迹曾留黄鹤笛,钝根欲换碧霞丹。
婆娑影覆鸾幢直,淅沥声和凤铎寒。
可许闻香参大道,炊粱一枕醉乡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雨中隐仙庵看桂赠王朴山炼师》是一首出自清代诗人李振钧的七言律诗。下面是对该首文学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李振钧,字海初,太湖县人。他于道光己丑一甲一名进士,授编修,著有《味镫听叶庐诗草》。作为清代文人,他在文学创作上有着深厚的造诣和丰富的经验。

  2. 诗歌原文:满身花雨上仙坛,午诵才过宝篆残。灵迹曾留黄鹤笛,钝根欲换碧霞丹。婆娑影覆鸾幢直,淅沥声和凤铎寒。可许闻香参大道,炊粱一枕醉乡宽。

  3. 艺术手法:《雨中隐仙庵看桂赠王朴山炼师》在艺术手法上运用了多种技巧。例如,“满身花雨上仙坛”通过视觉和嗅觉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婆娑影覆鸾幢直”则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

  4. 情感表达: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修炼之道的向往。通过赞美自然美景,传达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超脱。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修炼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的坚持和乐观态度。

  5. 文化意义:《雨中隐仙庵看桂赠王朴山炼师》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它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自然、修行和人生哲学的思考和探索。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于生活的感悟和对于修行的执着追求。

  6. 历史评价:李振钧的这首七言律诗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影响和好评。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和尊敬。

  7. 当代应用:虽然《雨中隐仙庵看桂赠王朴山炼师》创作于清朝末年,但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仍被后人传承和发扬光大。在现代社会,这首诗依然能够激发人们对美好事物和精神追求的热爱和向往,成为人们心灵的滋养和慰藉。

  8. 现代影响:李振钧的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影响力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参考。

《雨中隐仙庵看桂赠王朴山炼师》作为清代李振钧的七言律诗,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而且在思想文化上也具有深远的影响。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李振钧卓越的文学才华,更体现了他对自然、修行和人生的深刻理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清代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以及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