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前韵答振之 其三

怕向人前话感恩,故衫憔悴旧啼痕。
古槐能幻淳于梦,芳草难招屈子魂。
尘谪何因偏彩笔,天涯无处不朱门。
任君学得安心法,清浊从来未易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李振钧的《叠前韵答振之 其三》是清代的诗词作品,表达了诗人对人前话感恩的无奈以及面对困境时的心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原文内容
  • 开头诗句:“怕向人前话感恩,故衫憔悴旧啼痕。”表达了诗人害怕在人群中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因此显得憔悴且带有泪痕。
  • 后两句:“古槐能幻淳于梦,芳草难招屈子魂。”则用古槐和芳草作为比喻,指出即使是美好的事物也有难以挽留之处。
  1. 创作背景
  • 作者信息:李振钧,一位生活在清代的文人,据记载他擅长诗词,有很高的文学造诣。
  • 时代环境:这首诗作创作于清朝时期,当时社会动荡,文人的生活多受压抑,诗中的感慨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心境。
  1. 主题思想
  • 人生感慨:通过“故衫憔悴”和“古槐能幻淳于梦,芳草难招屈子魂”等句子,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深刻感慨。
  • 自我反思:在诗中,诗人通过对自己形象的描述和内心世界的抒发,反映出对自身境遇的思考和反省。
  1. 艺术特点
  • 语言风格:诗歌采用传统的律诗形式,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既有古典诗词的韵味,又不乏现代诗歌的情感表现力。
  • 意象运用:诗中运用了如“古槐”、“芳草”、“屈子”等意象,这些意象富含文化内涵,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共鸣。
  1. 鉴赏评价
  • 情感共鸣: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让人在阅读中产生深深的思考。
  • 文化价值:作为清代的诗词作品,它不仅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也为研究那个时代的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李振钧的《叠前韵答振之 其三》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佳作,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写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