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九首 其九

明朝初七,风雨可怜吹竟夕。
后会分明,早已离愁一半生。
声声咽露,秋在牵牛花上语。
莫怨今秋,那见鸳鸯会白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减字木兰花九首 其九》是明朝初年李慈铭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简洁而深情的笔墨,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对未来相聚的期盼。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相关内容:

  1. 创作背景
  • 时间背景:这首诗作于明朝初年,具体时间为“明朝初七”。当时作者可能正经历着某种情感上的波动,或是处于一个特定的生活阶段。
  • 主题:《减字木兰花九首 其九》主要抒发了离愁别绪。诗中通过对风雨、离别等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及对未来相见的期望与憧憬。
  1. 诗歌原文
  • 全诗摘录:明朝初七,风雨可怜吹竟夕。后会分明,早已离愁一半生。
  1. 诗词解析
  • 意象分析:在这首诗中,“风雨”象征着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也象征着作者内心的波折与不安;“吹竟夕”则形象地描绘了风雨持续不断的情景,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距离的遥远。
  • 情感表达:整首诗洋溢着一种淡淡的哀愁。作者通过“后会分明”表达了对未来重逢的期待,而“早已离愁一半生”则揭示了这种期待中掺杂的无奈与忧愁。
  1. 文化背景
  • 时代背景:明朝初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社会政治环境相对稳定,文化艺术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与繁荣。
  • 文学地位:李慈铭是明朝初期的一位重要文人,他的文学作品多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特色和个人情感世界。
  1. 艺术手法
  • 语言风格:李慈铭在这首诗中采用了简练的语言和朴素的表达方式,使得整首诗显得质朴而不失深意。
  • 修辞运用: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技巧,如对比、排比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1. 历史影响
  • 后世评价:李慈铭的这首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受到了后世读者的广泛赞誉。
  • 研究价值:对于研究明朝初期的文学风貌以及个人情感表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减字木兰花九首 其九》不仅是一首情感丰富的诗歌,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文人情感世界的窗口。通过欣赏和理解这首诗,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到古人对于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细腻描绘以及他们面对生活的态度和情感的流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