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桃源慢

新水鱼床,小风鸥幔,依约花深处。
斜阳门巷,都与流莺分住。
门外橛头船子过,听打隔花𣀃鼓。
青山前面,桥通路转,刚宜一角垂杨补。
更渔娃,红裙裹鸭,争唱侍郎佳句。
可堪重问江南。
恁春来、顿迷前度。
旧家溪上,谁认红泥小户。
还恐仙源无处避,零落千重烟树。
雨蓑吹笛,晴矶结网,几时重作花间主。
待商量,帛槌茶臼,画里从公归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忆桃源慢》是清朝诗人李慈铭的作品。下面将对该文学作品展开详细分析:

  1. 作者介绍
  • 李慈铭,字㤅伯,号莼客,清浙江会稽人,光绪六年进士,官至山西道监察御史。他学识渊博且诗作工巧,自成一家,对史的造诣尤为深厚。在甲午战争起时,因忧国而愤郁,最终于官场中去世。
  • 在李慈铭的一生中,他不仅在文学上有所建树,其日记长达三十余年,涵盖了朝廷政事和读书心得,体现了他的勤奋与严谨。
  1. 作品原文
  • 新水鱼床,小风鸥幔,依约花深处。斜阳门巷,都与流莺分住。门外橛头船子过,听打隔花鼓。青山前面,桥通路转,刚宜一角垂杨补。更渔娃,红裙裹鸭,争唱侍郎佳句。可堪重问江南。
  • 李慈铭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春日画卷,从水面的鱼儿、飘动的鸥帐到花间的幽深,无不显示出春天的美丽和生机。斜阳下门巷里,流莺的栖息和行人的经过,都增添了几分生活的气息。
  1. 作品赏析
  • 李慈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新水鱼床”、“小风鸥幔”等,不仅形象地描述了景色,也寓意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 诗中多次提到“门”,这不仅是对地点的直接描述,还隐含着一种期待与期盼的情感,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通过对“渔娃、红裙裹鸭”等细节的描写,李慈铭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欢乐的乡村景象,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赞美。
  1. 作品背景
  • 《忆桃源慢》的创作时间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李慈铭感愤于国家的败绩,因此作品充满了深沉的政治情绪和个人感慨。
  • 该作品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诗篇,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思想内容,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个人命运的反思。

《忆桃源慢》不仅以其优美的文字吸引了无数读者,更是在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它更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的交织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