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缬上花梢,柳渐垂绦。
暂辞药里理金蕉。
又见白头扶杖出,沽酒旗招。
帘影卷红绡,月妒灯娇。
人生能醉几良宵。
记取甲申春二月,第一花期。
浪淘沙九首 其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浪淘沙九首 其七》是由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组诗作品。该诗以八月十八钱塘江潮来潮退为背景,展现了壮阔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情感内涵。以下是对该诗的具体分析:
诗歌内容与主题:这首诗描绘的是钱塘江八月十八的潮水景象,以“涛声吼地来”开篇,生动刻画了潮水声势浩大的景象。诗人通过“卷起沙堆似雪堆”的比喻,形象地展现了潮水的壮观力量。诗中不仅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还透露出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
艺术手法与特色:《浪淘沙九首其七》采用民歌体的写作方式,语言通俗易懂,但不失其纯正和艺术韵味。这种写法使得诗歌更贴近民众的生活,易于传唱和理解。同时,诗人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成功地传达了自己对于自然现象的感受和对于人生态度的思考,展现了高度的艺术才能。
文化与历史意义:作为唐代文学作品的代表之一,刘禹锡的《浪淘沙九首其七》不仅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它还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文人的生活态度。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价值。
《浪淘沙九首 其七》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象的诗,更是一首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和哲理思考的作品。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沉的情感内涵,展现了唐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