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九首 其六

一带小屏山,斜倚池南。
水红亭子绕池湾。
随意风廊三十六,随意钩帘。
新种柳毵毵,绿上雕檐。
柳丝疏处小桃酣。
可惜无人携画扇,倚遍栏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浪淘沙九首 其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组诗作品,共九首,此为其中第六首,主要描绘了淘金妇女的劳动场景

这组诗作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具体时间为刘禹锡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运动期间。诗中不仅展现了淘金妇女勤劳朴实的生活状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变革。在这首诗中,刘禹锡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波涛汹涌的江边,感受到了淘金妇女们不畏艰辛、勤劳致富的精神风貌。

诗中开篇便以“日照澄洲江雾开”勾勒出一幅清晨江面上雾气蒸腾的美丽画面,随后“淘金女伴满江隈”,形象地描述了淘金妇女们忙碌的身影,她们手挽手,肩并肩,共同面对大自然的挑战。诗中的“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进一步突出了这些女性在艰苦环境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与不屈。她们的首饰和印章,虽然华丽却同样来自淘金过程中的艰辛与努力,象征着她们从普通女性成长为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对人物动作的捕捉,成功地传达出一种劳动之美和社会之变。同时,这首诗也在形式上具有独特的特点,它遵循了传统的五言律诗结构,但在内容上则突破了传统,将淘金妇女的形象置于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进行刻画,使得整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浪淘沙九首 其六》不仅仅是一首赞美劳动的诗歌,更是一首折射时代变迁、展现人性光辉的作品。刘禹锡通过这首诗传达了对劳动者的尊重和赞扬,同时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