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十首 其三

正消魂、故园烽火,天涯犹惜春晚。
客怀无赖寻花醉,寂寞自来僧院。
禅榻畔,但破帽、茸衫留得高阳伴。
凤城渐暖。
任清磬声边,花开花落,容易鬓丝换。
江南恨,提起东风肠断。
马头飞絮零乱。
王孙已是无归路,说甚间关莺燕。
花莫管,便唱煞、铜鞮那有金尊劝。
飘零自怨。
只倚遍栏干,长安芳草,依旧夕阳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摸鱼儿》十首其三,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晁补之的作品。《摸鱼儿》是一首词牌名,而“十首”则表明这首词共分为十段,每段都名为《摸鱼儿》。

晁补之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字无咎,号归来子,出生于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是北宋时期“苏门四学士”之一。他与黄庭坚、秦观、张耒一同被誉为“苏门四杰”,并在政治生涯中历经起伏,最终在徽宗时期被召回朝廷。晁补之的文学成就不仅在于他的诗歌和词作,还在于他的散文作品。他的散文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洁明了,深受后人所喜爱。

《摸鱼儿》是一首描写个人情感的词作,通过描绘作者自己的情感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爱情的看法以及人们对理想的追求。晁补之的《摸鱼儿·雁丘词》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该词以雁为引,抒发了对殉情者的哀思,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赞美。

在《摸鱼儿》的创作背景上,晁补之通过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展现了个人在仕途上的坎坷以及对理想和爱情的追求。他的这种情感表达不仅在当时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作为北宋时期的一位文人,晁补之的词作也体现了当时的文化特色和审美倾向,对于研究宋代文学具有重要的价值。

晁补之的《摸鱼儿十首 其三》不仅是一篇情感丰富的词作,也是宋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通过对该词的阅读和理解,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及其情感世界,同时也能感受到宋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