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消魂、故园烽火,天涯犹惜春晚。
客怀无赖寻花醉,寂寞自来僧院。
禅榻畔,但破帽、茸衫留得高阳伴。
凤城渐暖。
任清磬声边,花开花落,容易鬓丝换。
江南恨,提起东风肠断。
马头飞絮零乱。
王孙已是无归路,说甚间关莺燕。
花莫管,便唱煞、铜鞮那有金尊劝。
飘零自怨。
只倚遍栏干,长安芳草,依旧夕阳满。
诗句释义
1 正消魂、故园烽火,天涯犹惜春晚。:正在因家乡战乱而感到极度悲痛和失落之时,春天的傍晚仍然让人感到珍惜。烽火象征着家乡的战事,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忧虑。
- 客怀无赖寻花醉,寂寞自来僧院。:由于思乡之痛,诗人寻找着可以让自己沉醉的东西(可能是酒),但最终发现这种寻求只是徒劳。在僧院中,孤独与寂寞相伴。
- 禅榻畔,但破帽、茸衫留得高阳伴。:在僧人的禅床上,只有破旧的帽子和粗毛制成的外衣陪伴着他。这可能表达了诗人身处异地,与友人分离的孤独感。
- 凤城渐暖。:随着时间的流逝,凤城(古代地名,这里借指京城)的温度逐渐变暖。
- 任清磬声边,花开花落,容易鬓丝换。:任由寺院中的钟声悠扬,看着花儿的开放和凋谢,时间仿佛在不知不觉中流逝,使得人的鬓发也变得斑白。
- 江南恨,提起东风肠断。:对江南的深深思念,每当提起就感到心痛。东风可能是指春风,象征春天的到来,但在这里也寓意着春天的逝去和离愁。
- 马头飞絮零乱。:马头上飘落着纷纷扰扰的柳絮,景象显得凌乱不堪。
- 王孙已是无归路,说甚间关莺燕。:贵族子弟已经没有回家的路了,说什么呢?间关莺燕可能是指春天里鸟儿的鸣叫声。
- 花莫管,便唱煞、铜鞮那有金尊劝。:不要管这些花花草草,我甚至懒得去欣赏它们(或表达对世事的厌倦)。
- 飘零自怨。:独自飘零,自我怨恨。
- 只倚遍栏干,长安芳草,依旧夕阳满。:只能靠着栏杆,看着长安的芳草地,夕阳依旧铺满了整个城市。
译文
正当我在家乡受到战火折磨、心情极为悲伤之际,却依然珍视着春天的晚景。
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去寻欢作乐,却发现这一切都是徒劳。在僧院中,孤独和寂寞一直伴随着我。
在禅床上,只有破旧的帽子和粗毛制成的外衣陪伴着我。在京城的凤城渐渐变暖的时候,我却无法摆脱思乡之痛。
任由寺院中的钟声悠扬,看着花儿的开放和凋谢,时间仿佛在不知不觉中流逝,使得人的鬓发也变得斑白。
对江南的深深思念,每当提起就感到心痛。马头上飘落着纷纷扰扰的柳絮,场景显得凌乱不堪。
已经没有任何人能指引回家的路了,说什么呢?春天里的鸟儿鸣叫,似乎也无法安慰我的心灵。
不要管这些花花草草,我甚至懒得去欣赏它们(或是表达对世事的厌倦)。
只能靠在栏杆上,看着长安的芳草地,夕阳依旧铺满了整个城市。
赏析
这首诗是元代词人张可久的代表作之一。全诗以“摸鱼儿”为题,通过描绘作者在异乡的所见所闻以及内心的感受,展现了一种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对现实的不满。
首句“正消魂、故园烽火,天涯犹惜春晚”直接点明了诗人所处的环境——战乱频繁的故乡,以及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这种对家乡的思念,不仅体现在对家乡自然景色的美好回忆上,更体现在对于家乡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上。
第二句“客怀无赖寻花醉,寂寞自来僧院”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他因为思乡之痛而寻找着可以让自己沉醉的东西,但最终发现这种寻求只是徒劳。在僧院中,孤独与寂寞相伴。这里的“无赖”和“寂寞”都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他们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孤独。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将目光转向了远方,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又美丽的佛寺场景。然而,这样的美景并不能让诗人忘却心中的哀愁。反而,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残酷。这一句诗通过对比手法,将诗人对现实的痛苦体验与内心的期待进行对比,使读者更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矛盾。
最后四句则是诗人对于人生的一种感慨和反思。他认为自己的青春岁月已经逝去,而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却没有得到实现。因此,他感到无比的失望和沮丧。然而,他也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和追求,而是选择了继续前行。这一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态度和选择,也体现了他对于未来的坚定信心。
这首《摸鱼儿·十首其三》以其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成功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痛苦与矛盾、希望与失望。它不仅是一首优美的文学作品,更是一篇深刻的人生哲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