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垂鞭、高梁桥畔,玉泉如带低绕。
翠华当日巡行处,夹辇复生春草。
龙尾道,应倍忆、银绯散直寻春草。
宝花压帽。
看玉勒骢嘶,朱衣吏引,日伴翠尊倒。
当年事,佛日红霞环抱。
霜华千树凝晓。
海腥一自翻西极,楼阁五云俱渺。
花亦老,便种得、夭桃秾李都年少。
题诗再到。
愿满挹天羹,长携莲炬,来问艳妆照。
【诗句释义】
摸鱼儿十首其六:又到垂鞭高梁桥旁,玉泉如带低绕。
翠华(帝王车驾的装饰)当日巡行处,夹辇(御驾)复生春草。
龙尾道(京城道路),应倍忆(更应记起)银绯散直寻春草。
宝花(牡丹)压帽。
看玉勒骢(毛色白的马)嘶,朱衣吏(官服为朱红色衣服的官吏)引,日伴翠尊倒。(每天陪伴着翠绿色的酒杯倾倒。)
当年事、佛日红霞(佛光红霞)环抱。
霜华(霜花)千树凝晓(凝结早晨)。
海腥一自翻西极,楼阁五云(彩云)俱渺。
花亦老,便种得、夭桃秾李(茂盛的桃和李花)都年少。
题诗再到。
愿满挹天羹,长携莲炬(火把),来问艳妆照(美丽妆容)。
【译文】
又在垂鞭高梁桥旁,玉泉如带轻轻环绕。
当年的翠华(皇帝的车驾)巡行之处,夹辇(御驾)又生出新绿的野草。
龙尾道上,更值得怀念(回想)银绯散直(在御道边散步)寻找春草。
戴着宝花(牡丹)的帽子。
看着骑着玉勒骢马的官人嘶叫,穿着朱红色的官服的官吏引领,每日陪伴着绿色的酒杯倾倒。
当年的事、佛光红霞环绕。
霜花使千树凝集早晨的色彩。
海水腥气已经翻腾到西边极远的地方,楼阁上的五彩云气全都消失了不见。
花儿也已经老了,就种下夭桃与秾李(茂盛的桃和李花),它们也显得年轻。
再写诗回来。
希望满满斟酒,常常带着莲花似的火炬,前来询问美丽的妆容。
【赏析】
这首词咏物抒怀,借“春草”寄托对故国山河的思念之情。上片追忆昔日游赏之乐,下片表达今昔之悲慨。此词以“春草”为线索,由“垂鞭”、“夹辇”二句开始,引出“龙尾道”,点出“玉泉”。继而描写御道两侧的春景:“翠华”以下数句写御驾经过时,夹道春草青青,令人想起“皇舆驻跸处,夹路皆青草”的情景。接着,以“宝花压帽”一句过渡,引出“玉勒骢嘶”和“朱衣吏引”两句,写出了当时御前侍从的仪仗队形,以及随侍左右的官吏们。这既表现了皇帝威赫的仪仗队伍,也反映出作者身在禁中,心系朝廷的忠爱之情。“翠尊倒”三句,写随侍的官吏们在皇帝面前奏乐舞蹈,而作者自己则在一旁陪伴着皇帝饮酒作乐。最后,以“当年事、佛日红霞”两句收束上片,表明作者对往事的回忆是那样的深切。过片后,笔锋陡转,由追怀往昔转入抒发感慨:“霜华千树凝晓。”这句的意思是说,清晨时分寒气逼人,霜花凝结于树木之上,一片洁白,景色十分动人。但作者却觉得这种美不值一提,于是转而写海腥味:“海腥一自翻身西极。”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土沦丧、中原沦陷的痛苦情怀。“楼阁五云俱渺”一句,则进一步渲染了作者内心的悲愁。“花亦老,便种得、夭桃秾李都年少”,既是对“佛日红霞”(佛光红霞)的赞美,更是对中原失地的痛惜。最后以“题诗再到”收束全词,表明作者虽然身居异域,但仍不忘中原,时时想念着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