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于君惠先生幽居

回鞭指西日,客心倦长途。
嘉树蔼如荠,造此静者庐。
主人常独游,日夕林野娱。
下马聊延伫,秋色照轩除。
扃锁室东户,窥见架上书。
栖禽稍动竹,晚风始飘梧。
山翁傍晚归,霜雪生鬓须。
再拜乞高言,诲我方徐徐。
道深意弥歉,养至中乃虚。
性情果堪挹,文章固其余。
归拟守冲漠,躁念终当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访于君惠先生幽居》是清代著名诗人李宪噩的作品,该诗描绘了作者在拜访一位名为于君惠的先生时的情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主人翁的清高脱俗以及与世隔绝的隐逸生活。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介绍:

  1. 诗歌原文:回鞭指西日,客心倦长途。嘉树蔼如荠,造此静者庐。主人常独游,日夕林野娱。下马聊延伫,秋色照轩除。扃锁室东户,窥见架上书。栖禽稍动竹,晚风始飘梧。山翁傍晚归,霜雪生鬓须。再拜乞高言,诲我方徐徐。
  2. 作者简介:李宪噩(1698年-1775年),号十桐,又号小石道人,是清代著名的诗人之一,出生于山东高密。他不仅是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还曾担任多个官职,并有《十桐草堂诗集》传世。
  3. 诗歌赏析:此诗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描述了作者访问于君惠先生的幽居情景。诗中“回鞭指西日,客心倦长途”描绘了作者出发时的心境和对路途劳顿的感受;“主人常独游,日夕林野娱”则反映了于先生独自享受大自然的美好时光。这些细节不仅体现了于先生的生活态度,也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哲学。此外,“秋色照轩除,扃锁室东户”,通过具体的场景描绘,展现了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而“再拜乞高言,诲我方徐徐”则揭示了作者虚心向学者求教的心态,体现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学问的敬重。
  4. 文化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雅士常常追求一种隐逸的生活态度,以远离世俗纷扰、静心修养为目的。李宪噩的《访于君惠先生幽居》正是这一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赞美,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隐逸文化的推崇和尊重。此外,通过对诗中人物、场景和情感的深入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及其背后的文化意涵。
  5. 艺术特色:《访于君惠先生幽居》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和丰富的意象运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物作为意象,如“嘉树”、“秋色”、“晚风”等,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的画面感,也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同时,诗中的语言平实无华,但内涵深厚,通过对日常景物的描述,传达了一种超脱物欲、回归自然的人生理想。

《访于君惠先生幽居》不仅是一首描写隐逸生活的诗歌,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和艺术表达。它不仅展示了古代文人追求的精神境界,也为后人提供了一种思考和借鉴的视角。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中的隐逸文化,也能从中汲取到精神慰藉和智慧启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