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荒下残日,漫漫入榛路。
凄风吹野花,平冈生夕雾。
故人竟何所,萧条杂古墓。
鬼火出阴埳,怪鸟宿深树。
夙昔方同室,素性况善惧。
仆夫共惨颜,仓皇窘归步。
夜经墓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夜经墓下》是清朝诗人李宪噩创作的古体诗,表达了作者在荒废的墓地中行走的凄凉景象和内心的感受。下面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诗歌内容:《夜经墓下》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荒凉的场景,荒废的日落,漫漫的榛路,凄冷的风声吹过野花,平缓的山坡升起了暮色中的雾气。在这荒芜之地,作者发现故人的踪迹已经消失,四周杂陈着古老的坟墓。在这样一片萧条之中,鬼火和怪鸟的出现更增添了几分诡异与不安,而那些曾经同室共处的人,现在却不知所踪。这种对往昔的回忆与现实的反差,让诗中的情感更加深沉。
艺术手法:《夜经墓下》运用了诸多的艺术手法,如对仗、用典、拟人等。比如,“荒荒下残日,漫漫入榛路”两句通过对比日落时的残阳和进入榛莽小路的漫长,形象地描绘出一种孤独与迷茫的感觉。此外,诗中使用了“鬼火”、“怪鸟”等意象,不仅增加了诗歌的画面感,也加深了读者的感官体验。通过这些生动的描述,诗人成功地传达了自己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当前环境的畏惧。
《夜经墓下》不仅是对一个场景的简单描绘,更是一次深刻的内心抒发。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对内心情感的深刻挖掘,李宪噩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这首诗不仅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也给读者以深刻的情感共鸣和思考,是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