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药山前我祖庐,记来瞻拜十年余。
松楸不道全殊昔,堂构伊谁更复初。
落照堤边花黯淡,秋风原上客欷歔。
何时幸得沾微禄,归买田园聚族居。
过百药山祖居省墓感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百药山祖居省墓感赋》是清代诗人李光理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作者简介:李光理,字紫云,号青莲居士,是清朝中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深受后世赞誉。在《过百药山祖居省墓感赋》中,李光理表达了他对于家族历史的怀念和对先人的敬仰之情。
诗作原文:
百药山前我祖庐,记来瞻拜十年余。
松楸不道全殊昔,堂构伊谁更复初。
落照堤边花黯淡,秋风原上客欷歔。作品鉴赏:此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宁静的自然景色,并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先的追忆与尊敬。诗中的“百药山”可能具有特定的地理或文化意义,而“松楸”、“堂构”等字眼则透露了浓厚的家族色彩和文化内涵。诗中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营造了一种凄凉而又肃穆的氛围,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情感色彩。
情感表达:李光理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非常深刻,不仅仅是对祖先的缅怀,更是对自己身份和历史的反思。诗中流露出的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以及对家族传统的珍视,同时也体现了个人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无奈和感慨。
文学价值:从文学角度来看,这首作品不仅语言优美,而且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它不仅是对个人家族历史的记录,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次颂扬。此外,李光理的诗歌在当时就广受好评,其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颂,成为研究清代文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过百药山祖居省墓感赋》是一首富有感情深度和历史价值的古诗。它不仅展现了作者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和家族观念。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理解,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古人对家族和国家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