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院虫声碎,四更惊到秋。
感时不能寐,起视夜何幽。
众星灿离列,天汉已西流。
凄凄对孤影,绵绵怀匹俦。
俯身复入房,踟躇增百忧。
凉气生桐井,残月应在楼。
道远衣寄难,砧停泪未收。
立秋夜起不寐
介绍
《立秋夜起不寐》是清代诗人李雍来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李雍来到乾隆年间曾官广西知县,他的文学创作生涯颇为丰富。《立秋夜起不寐》便是他众多诗歌之一。这首诗不仅体现了李雍来对自然景色的深刻感受,更折射出作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分析:
诗的内容解析:《立秋夜起不寐》描写了诗人在立秋之夜被虫声惊醒,彻夜难眠的情景。诗中“一院虫声碎,四更惊到秋”描绘了深夜时分,虫鸣声此起彼伏,伴随着四更的到来,将秋天的气息带入了寂静的夜晚。这种描述不仅传达了时间的流转,还渲染了一种深秋季节特有的凄凉与宁静。接下来的诗句“感时不能寐,起视夜何幽”表达了诗人在深夜醒来后,面对昏暗而幽静的夜晚,内心的感慨与迷茫。
诗人的情感表达:整首诗透露出一种孤寂与无奈交织的情绪。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述,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寂寞与孤独。在这样一个静谧的夜晚,诗人无法入睡,反而感到更加深沉,这反映了作者内心深处对某种缺失或失落的敏感。
艺术手法的分析:李雍来的诗歌在表现技巧上颇具匠心,尤其是在使用意象和象征方面。通过“一院虫声碎,四更惊到秋”这样的句子,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声音与时间的元素,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季节变迁带来的变化,同时引发读者对自身经历的共鸣。此外,诗中的“众星灿离列,天汉已西流”使用了天文景观作为背景,增添了诗歌的浪漫色彩,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宇宙与人生无常的感慨。
时代背景的影响:李雍来的诗歌创作深受其时代背景的影响。清代中晚期的中国社会正处在动荡变革之际,文人士大夫们往往面临着政治压力和个人抱负难以实现的矛盾。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李雍来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与志向,同时也记录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社会心态。
文化价值与影响:《立秋夜起不寐》不仅是李雍来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清代诗歌文化的体现。它展示了清代文人如何通过诗歌来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观察,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特色和审美趣味。
《立秋夜起不寐》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文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以及他们如何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