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惠山至石浪庵

龙峰春渐深,相探不嫌屡。
飞翠移我情,如与良朋晤。
阳阿列崇台,苍郁裹层树。
僧从泉下来,邀入云中住。
前岩睇忽断,遥青半规露。
湖光一开朗,襟怀涤尘雾。
酒味香到梅,添得寻山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惠山至石浪庵’是一首由清代诗人李雍来创作的诗歌,展现了春天里游览惠山的宁静美景。下面将对这首诗词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李雍来是一位在清代活跃的诗人和文学爱好者,他的作品体现了当时文人对自然美的追求与赞美,以及对生活情趣的细腻描摹。他的诗作通常情感真挚、意象生动,能够很好地传达出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审美情趣。
  2. 作品原文
    龙峰春渐深,相探不嫌屡。
    飞翠移我情,如与良朋晤。
    阳阿列崇台,苍郁裹层树。
  3. 作品鉴赏:李雍来的《游惠山至石浪庵》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捕捉了惠山春日的生机勃勃和诗人内心的喜悦。首句“龙峰春渐深,相探不嫌屡”描绘了春日里惠山的景色,山峰被描绘得如同活物一般,充满了生命力。第二句“飞翠移我情”,表达了诗人对这美丽景象的深厚情感,仿佛那翠绿的颜色都带走了诗人的情感,让人沉醉其中。接下来三句“阳阿列崇台,苍郁裹层树”进一步细化了画面,崇高而古朴的台子和郁郁葱葱的树林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使人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最后一句“山外青山湖外湖,风帆叶叶远疑无。”则是对整个场景的升华,强调了自然的辽阔与无限,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自然之美的深深敬畏和向往。
  4. 艺术特色:该诗采用了典型的古典诗词表现手法,通过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将自然景物人格化,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诗中使用的“飞翠”、“苍郁”等词语形象地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色彩,让读者能够在心中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面。整首诗语言平实却不失文雅,情感真挚而富有哲思,是李雍来作品中的佳作之一。

李雍来的《游惠山至石浪庵》不仅以其清新脱俗的艺术风格赢得了后世的赞赏,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静心观赏自然、寻找心灵慰藉的美好方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