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忧难自写,空复理瑶琴。
不有天中月,谁知别后心。
关山怜独往,梦寐苦相寻。
七十二泉水,思君情共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离忧难自写,空复理瑶琴。
不有天中月,谁知别后心。
关山怜独往,梦寐苦相寻。
七十二泉水,思君情共深。
《历下怀鲍若洲》是清代诗人李雍来创作的一首古诗。
李雍来,字宾王,一字滨篁,号迂松,江苏无锡人。他乾隆年间曾担任广西知县,并有《迂松阁诗钞》十二卷等著作传世。李雍来的《历下怀鲍若洲》全文如下:
离忧难自写 空复理瑶琴
不有天中月 谁知别后心
关山怜独往 梦寐苦相寻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眷恋和思念。诗人以“天中月”比喻知音难寻,而“别后心”则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深远,展现了古代文人对于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感慨。
《历下怀鲍若洲》不仅是对友情的颂扬,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山中与鲍若洲》则是清代刘嗣绾创作的散文,通过描写山中的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远离尘嚣、追求自然之趣的情感。这种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在李雍来的时代并不罕见,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精神世界的向往。
《历下怀鲍若洲》不仅是李雍来个人的抒情之作,也是其时代背景下文人心态的真实反映。通过对这首诗及其创作背景的了解,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学的内涵,还能体会到古人对于友情、自然之美的珍视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