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忧难自写,空复理瑶琴。
不有天中月,谁知别后心。
关山怜独往,梦寐苦相寻。
七十二泉水,思君情共深。

历下怀鲍若洲

一首表达离忧与思念之情感古诗赏析

  1. 诗作原文
    离忧难自写,空复理瑶琴。
    不有天中月,谁知别后心。
    关山怜独往,梦寐苦相寻。
    七十二泉水,思君情共深。

  2. 注释解析

  • 离忧难自写:表达离别带来的忧愁难以自行诉说。
  • 空复理瑶琴:尽管尝试弹奏玉琴,但内心空虚。
  • 不有天中月:没有月亮的陪伴,无法照亮心情。
  • 关山怜独往:在孤独中独自行走于关山之间。
  • 梦寐苦相寻:在梦中不断寻找失去之人的身影。
  • 七十二泉水:比喻思念之情如同七十二泉般连绵不绝。
  1. 翻译对照
  • 离忧难自写:离愁难以自己诉说。
  • 空复理瑶琴:尽管弹奏玉琴,但内心空洞无物。
  • 不有天中月:没有月亮的陪伴,无法慰藉我心。
  • 关山怜独往:在孤独中独自行走于险峻关山之中。
  • 梦寐苦相寻:在梦中苦苦寻找逝去的人。
  • 七十二泉水:思念如七十二股泉水,源源不断。
  1. 赏析讨论
  • 情感表达深刻:此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意境传达,展现了诗人对远方亲人或挚友的深切思念。
  • 象征手法运用:诗歌中“天中月”象征着希望与安慰,而其他意象则如“关山”、“泉水”等,共同构建了一种孤独而深沉的氛围。
  • 文化内涵丰富:通过对自然景观和文化元素的巧妙结合,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自然美与人情美的共同追求。
  1. 历史背景
  • 《历下怀鲍若洲》创作于清朝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文人普遍面临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的困惑,因此这首诗可能反映了作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心理体验和社会责任感。
  1. 创作手法分析
  • 诗人采用了一系列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天中月”象征着光明和希望,而“关山”、“泉水”则表达了旅途的艰辛和对归途的向往。这些意象共同作用,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理性和深度。
  1. 艺术价值评价
  • 《历下怀鲍若洲》以其精湛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被视为清代诗歌的佳作之一。

《历下怀鲍若洲》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份情感的寄托,一次心灵的旅行。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赏析,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情感底蕴,还能从中汲取到面对生活困境时坚持与希望的力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