圜扉望断属车尘,闻道銮舆出禁闉。
五夜斗杓初建子,孤臣霜鬓未逢辰。
雉罗既说嗟何及,龙性谁言不可驯。
犹有钟仪数行泪,南冠相对共沾巾。
狱中长至呈同系诸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狱中长至呈同系诸公》是清代诗人宋琬的七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清初,反映了当时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背景。
宋琬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的时代环境对于理解其作品具有重要意义。宋琬生于1614年,字玉叔,号荔裳,为汉族人士,祖籍山东莱阳。作为一个生活在清初时期的诗人,宋琬的作品自然受到了那个时期社会政治状况的影响。他不仅是清代八大诗家之一,还是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的诗作多以抒发个人情感、表达对时局的看法以及描绘自然景色为主。
从宋琬的生平来看,他一生仕途不顺,多次科举失败,晚年更是被流放到边远地区。这种经历使他有机会深入观察和体验社会的黑暗面,从而激发出他对现实和政治的深刻思考。在这首《狱中长至呈同系诸公》中,宋琬通过描写自己在狱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对统治者的不满。诗中“五夜斗杓初建子,孤臣霜鬓未逢辰。”一句,反映了他作为官员却无法实现抱负的凄凉境遇。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也是值得一提的。宋琬在《狱中长至呈同系诸公》的运用上,将传统诗歌的表现手法与自己的独特感悟相结合,使得诗作既有古典诗词的韵味又不失新意。特别是在运用意象、比喻等修辞手法上,宋琬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语言的精准把握。
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宋琬个人的感慨和忧思,也是那个时代文人群体共同心声的体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许多文人都在寻找一种方式来表达对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望。因此,《狱中长至呈同系诸公》不仅是宋琬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成为了那个时代文人共同声音的一种体现。
通过对《狱中长至呈同系诸公》及其作者宋琬的深入了解,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七言律诗所蕴含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同时,宋琬的创作生涯和思想情感也为研究清代诗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