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柳四首用渔洋韵 其二

瘦影离离不耐霜,行吟且为吊寒塘。
柳枝小字裁成曲,金缕新歌填满箱。
一代风流存乐府,六朝烟景送孱王。
暮鸦终古依栖处,楼馆萧条似病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柳四首用渔洋韵 其二》是清代诗人刘东父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以秋柳为题,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描绘了一幅秋日的景致图。下面将进行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
  • 刘东父,生平资料不详,但可推断其生活在清代,可能是一位宫廷诗人或地方官员。
  • 他的作品多以咏史抒怀为主,风格典雅,语言流畅。
  1. 诗意解析
  • 诗的开头“谁怜宵露拂征衣,万缕情牵客思非”,表达了诗人在夜深人静时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 “秋入平芜霜杵急,风寒古戍塞鸿稀”描绘了秋日黄昏时分,霜打的农具声和稀少的候鸟,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
  • “却愁远浦孤帆逝,坐见离亭落叶飞”反映了诗人对即将离别之人的牵挂,落叶象征着生命的无常和岁月的流逝。
  • 最后两句“回首春闺好眉妩,妆台尘掩此心违”,则是诗人内心情感的一种抒发,通过对往昔美好时光的回忆,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失落。
  1. 艺术特色
  • 这首诗采用了五言绝句的形式,简洁而富有节奏感,便于朗诵。
  • 在用词上,诗人选用了如“霜杵”、“孤帆”、“落叶”等意象,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秋天的寒意和别离的悲凉。
  • 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巧妙地传达了自己的情感,使得读者能够产生共鸣。
  1. 历史背景
  • 此诗创作于清朝乾隆时期(约公元1736年),当时正值清王朝的鼎盛时期。
  • 作者可能因应宫廷或官场上的应酬之需,创作了这首具有时代特色的诗歌。
  1. 文化价值
  • 作为清朝文人的作品,此诗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情趣和文化风貌。
  • 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清朝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对于研究当时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秋柳四首用渔洋韵 其二》不仅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清代文人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的缩影。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珍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