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挽嫂联

地道无成,而能代终,我今流涕,效昌黎持服;
椎牛有祭,致恨养薄,儿应踔起,表泷冈之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代挽嫂联》是清末吴恭亨创作的一副楹联,其内容体现了作者对传统礼仪和道德的尊崇与反思。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一文学作品:

  1. 作者背景
  • 吴恭亨:字悔晦,号岩村,晚号弹赦,湖南慈利人。吴恭亨是一位清末的诗人和楹联家,他师承阎正衡并受其影响,学习古文法,南社社员,曾担任过湖南特别省议会议员、进步党慈利县主任干事等职。在文学上,他能诗、古文,工联语,其作品深受梁启超赞赏。
  1. 作品概述
  • 作品名称:《代挽嫂联》
  • 创作年代:清朝末期
  • 作者:吴恭亨
  • 形式:楹联
  • 主题:通过对比“代挽嫂”的形象,反映了社会的道德观念和家庭责任。
  1. 内容解析
  • 首句为“地道无成,而能代终”,表达了一种超越个人局限的责任感,即使无法达到完美的境地,也要尽力完成自己的使命。
  • 次句“我今流涕,效昌黎持服”,借用汉代文学家司马迁的事迹,表示哀悼之情,同时强调了遵循传统礼仪的决心。
  • “椎牛有祭,致恨养薄”,则揭示了对家族祭祀的缺失感到遗憾,反映出对家族传统的重视。
  • “儿应踔起,表泷冈之阡”则寄寓了对孩子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继承家族的精神,发扬光大。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吴恭亨的楹联语言典雅,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不失生动形象。
  • 结构布局:整副楹联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既独立成章又相互呼应,展现了深厚的文学功底。
  • 思想深度:通过对“代挽嫂”的形象描绘,折射出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
  1. 历史意义
  • 文化传承:作为清代末年的文学作品,《代挽嫂联》不仅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道德风貌,还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 教育启示: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反思,《代挽嫂联》给予后人以深刻的教育意义,提醒人们在现代社会中仍应秉持传统美德。

《代挽嫂联》作为吴恭亨的楹联作品,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更在思想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文献,也是理解那个时代人们价值观和社会习俗的重要窗口。通过欣赏这样的文学作品,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评价当代社会的文化现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