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满孟尝门,与文子结交,布衣昆弟欢如昨;
我为徐稚吊,看良人营奠,贫贱夫妻老更哀。
代挽田昌领母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代挽田昌领母联》是吴恭亨创作的一副具有深刻内涵的楹联,其内容不仅体现了对亡者及其家属的哀悼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生命无常和亲情永恒主题的思考。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详细地介绍这副楹联:
作者介绍:吴恭亨,字悔晦,晚号弹赦,湖南慈利人,清末诸生,南社成员,曾师事阎正衡,并受古文法。辛亥革命后,他被推举为湖南特别省议会议员,并担任过多个公职。他的诗歌和古文造诣颇深,被梁启超评价为“理想风格,皆绝流俗”。
创作背景:《代挽田昌领母联》的创作背景是在清朝末年,这一时期中国正处在风雨飘摇之际,社会的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沉浮交织在一起。吴恭亨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现实。
文学特色:作为一副楹联,其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代挽田昌领母联》以简洁明快的方式表达了对死者及其家人的哀思,同时又不失哲理和诗意,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才华。其中“客满孟尝门”和“我为徐稚吊”两句,通过典故的使用,增添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情感表达:楹联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它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在《代挽田昌领母联》中,作者通过对亡者的缅怀以及对家庭情感的描述,传递了一种对亲情、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逝者生前点滴记忆的怀念。这种情感的真挚与深沉,使得这副楹联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文化象征。
《代挽田昌领母联》不仅是对一个特定个体的记忆,更是对中国近代史上一段历史时期的缩影。通过对这副楹联的阅读和理解,人们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个人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