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宫联

名载史记天官,彼十七世士夫化身,昔未闻也;
神司人间科目,到一千年学校变相,应亦怃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昌宫联》是清末吴恭亨创作的一副楹联,表达了对学业和智慧发展的重视

在介绍文学作品《文昌宫联》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其创作背景、作者信息以及文化意义。以下是对这一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吴恭亨(1857-1937),字悔晦,号岩村,晚号弹赦,湖南慈利人。清末诸生,师事阎正衡,受古文法。南社社员,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湖南特别省议会议员,曾任进步党慈利县主任干事、《慈利县志》总纂、慈利县劝学所长及教育会长等职。能诗、古文,工联语,梁启超称其诗“理想风格,皆绝流俗”。
  1. 楹联内容
  • 上联:“名载史记天官,彼十七世士夫化身,昔未闻也”:这里提到的“天官”,即古代的太史令,负责记录国家大事,象征着学术与文化的传承。而“十七世士夫化身”,则表达了从古至今,无数学者不断涌现,成为社会精英的历史现象。
  • 下联:“神司人间科目,到一千年学校变相,应亦惘然”:这一句中“科目”指的是科举制度下的考试科目,而“学校变相”则指代教育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体现了知识传播和教育的演变。
  1. 文化意义
  • 文昌信仰:文昌位,又称文昌宫,是中国风水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与个人的学业和智慧发展息息相关。这种信仰并非神秘的迷信,而是古人根据星象来观察环境与人的相互影响的一种思维方式。
  • 文学地位:《文昌宫联》作为清代文人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高度的成就,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学术氛围和文化追求。吴恭亨通过这副对联,表达了对学问和教育的重视,以及对历史传承的敬畏之情。
  1. 历史影响
  • 后世评价:梁启超曾称赞吴恭亨的诗歌“理想风格,皆绝流俗”,可见他的文学价值得到了当时学界的高度评价。此外,《文昌宫联》作为对联艺术的体现,在当时也是颇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 现代传承:《文昌宫联》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中国近现代的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存在不仅提醒人们要重视传统学问,还激励后人继续挖掘和发扬优秀的文化遗产。

《文昌宫联》作为一幅对联,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有极高的成就,更在历史文化层面承载了深厚的意义。通过对这对联的学习和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