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我读崔镳五千卷;随人吊汉景十三王。
长沙定王台图书馆联
介绍
《长沙定王台图书馆联》是清末吴恭亨创作的一副楹联,表达了他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珍视与怀念。下面是关于这一作品的介绍:
作者简介:吴恭亨,字悔晦,号岩村,晚号弹赦,湖南慈利人。清末诸生,师事阎正衡,受古文法,南社社员。以游幕、教读为业。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湖南特别省议会议员,曾任进步党慈利县主任干事、《慈利县志》总纂、慈利县劝学所长及教育会长等职。能诗、古文,工联语,梁启超称其诗“理想风格,皆绝流俗”。
楹联原文:《长沙定王台图书馆联》是:“许我读崔镳五千卷;随人吊汉景十三王。” 这副楹联通过简洁的文字展现了对历史的敬仰之情。它表达了作者对于知识、文化的尊重以及对过去历史的缅怀。在吴恭亨看来,书籍是知识的载体,也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他希望通过这副楹联,让更多的人能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和历史的重要性。同时,他也在鼓励人们去思考过去的历史,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文化背景:定王台原址位于今长沙市解放中路高架桥东侧的长沙市图书馆内,是西汉初期长沙国王刘发的封地。由于他的母族程姬和唐姬都来自低微的出身,汉景帝为了表示对他们的宠爱,特意将刘发封为长沙王,并赐予他足够的土地和资源来建立自己的封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其他诸侯的崛起,长沙国的影响力逐渐减弱,最终被纳入到汉朝版图中。尽管如此,长沙的历史和文化仍然深深地影响着当地人,成为他们身份认同的一部分。
历史变迁:从汉代至今,定王台经历了多次的修葺与重建。清光绪年间曾大修,但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改建为湖南图书馆。如今,虽然定王台已经不再存在,但其旧址——长沙市解放西路市图书馆,仍保留着古定王台的痕迹,成为后人追忆历史的场所。
文学价值:《长沙定王台图书馆联》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力。它不仅是一副对联,更是一首赞美知识和文化传承的诗歌。通过对联的形式,吴恭亨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让读者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力量。
《长沙定王台图书馆联》不仅因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更因其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而被传颂。作为清末文人吴恭亨的代表作之一,这副楹联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文学才华,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