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挽田金楠母联

经师郑众,人师程伊川,我交嗣君,只欠抠衣一拜;
早岁鸿妻,中岁陶侃母,谁传列女,又添特笔数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代挽田金楠母联》是清末吴恭亨创作的一副楹联,这副对联以精湛的文学技艺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著称。下面是关于这副对联的介绍: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吴恭亨(1857-1937),字悔晦,号岩村,晚号弹赦,湖南慈利人。清末诸生、南社社员。曾师事阎正衡,受古文法,并有诗、古文的创作。
  • 楹联创作:吴恭亨不仅在诗歌上有很高的成就,其楹联创作也颇有名气。据记载,他在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湖南特别省议会议员,曾任进步党慈利县主任干事、《慈利县志》总纂等职。能诗、古文,工联语,受到梁启超的高度评价。
  1. 内容解析
  • 字面意思:“侃子密孙,一门有曜”指的是家族中有着才华出众的人,“鸿妻仉母,千载同归”则表达了对妻子德行的赞美,意味着夫妻二人的美好品德能够跨越千年而不朽。
  • 深层寓意:从字面上看,这副对联似乎是赞美一个家族成员的优秀品质,但更深层次地,它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家庭伦理的重视以及对于美好品德的推崇。通过这样的表达方式,吴恭亨传递了一种理想的家族价值观和社会道德观。
  1. 艺术特色分析
  • 对仗工整:该对联在结构上做到了上下句的对称美,如“侃子密孙,一门有曜”与“鸿妻仉母,千载同归”在音韵和字数上均达到了平衡和谐。
  • 语言精炼:这副对联用词简练而意蕴丰富,如“却之馌”与“乐之羹”两句,既表达了对饮食文化的欣赏,又暗含着生活的哲学意味。
  • 意境深远:“一门有曜”和“千载同归”不仅是对个人品质的描述,更是对社会价值观念的一种弘扬,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思考和高尚的理想追求。
  1. 文化影响
  • 时代特征:吴恭亨生活在晚清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常常借助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 文学贡献:作为清末文人,吴恭亨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那个时期的文化面貌和社会变迁,他的楹联作品在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 传承价值:这副对联不仅在当时受到赞誉,在后世也被视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对于研究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除了对《代挽田金楠母联》本身进行深入剖析外,还可以进一步探索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 对联鉴赏:通过对对联的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对联艺术的独特魅力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 家族研究:研究吴恭亨的家族历史及其对联创作的背景,可以帮助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这位文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
  • 文学流派考察:考察清末文学的发展脉络,尤其是文人群体如何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他们对时代的观察和思考。

《代挽田金楠母联》不仅是一副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楹联,也是研究清末文人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的重要文献。它的存在不仅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宝库,也为后人提供了一扇窥探那个时代文人精神世界的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