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第三妾李氏联

百日独逢天刑,见其出不见其入,示寂须臾,君亦太忍;
四年三送妾死,无可悲更无可言,悼亡连续,我将安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第三妾李氏联是清朝末年著名诗人吴恭亨创作的一副对联,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爱妾的哀悼之情。下面是关于这副楹联的介绍:

  1. 创作背景
  • 个人生活经历:吴恭亨是清末湖南慈利人,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和古文爱好者。他师从名儒阎正衡,并深受其影响。
  • 社会政治环境:清末时期,国家处于动荡之中,辛亥革命之后的社会变革也给文人带来诸多挑战。吴恭亨在这样的环境下活跃于文坛。
  1. 作品原文
    百日独逢天刑,见其出不见其入,示寂须臾,君亦太忍;
    四年三送妾死,无可悲更无可言,悼亡连续,我将安归。

  2. 文学价值

  • 对仗工整:这副楹联在形式上严格遵守了对联的基本规则,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对称,体现了古典汉语的独特韵律美。
  • 情感真挚:作者通过精湛的文学技巧表达对逝者的深情怀念,展现了深沉的情感和对生死无常的认识。
  • 文化内涵:这副对联不仅是一种文学表达,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历史背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通过对偶句式,将生与死的对比、时间的流逝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动巧妙结合,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使人仿佛能感受到场景中的情绪变化。
  • 语言精炼:整副对联语句精炼,用词考究,每一个字都承载着深厚的意蕴和情感,读来让人回味无穷。
  • 意境深远:这副对联不仅仅描绘了事件的经过,更是通过对死亡这一主题的深刻探讨,反映出作者对于生命、时间和记忆的哲理思考。
  1. 历史影响
  • 文学价值认可:吴恭亨这副对联因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表现被后人广为传颂,成为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 后世评价:在文学史上,这副对联被视为清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影响了后来许多文人的创作风格。

《挽第三妾李氏联》作为清末文学的瑰宝,不仅展示了吴恭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艺术成就,也为研究中国近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