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讨莽杀身,问天下更谁能议唐李敬业;
使臣佗去帝,惜死前不及见流法拿破仑。
挽蒋翊武联
介绍
“挽蒋翊武联”并非文学作品,而是清末吴恭亨创作的一副楹联,用以表达对革命先烈蒋翊武的哀悼之情。以下是对该楹联的详细介绍:
作者介绍:吴恭亨(1857-1937),字悔晦,号岩村,晚号弹赦,湖南慈利人。清末诸生,师事阎正衡,受古文法。南社社员,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湖南特别省议会议员。曾任进步党慈利县主任干事、《慈利县志》总纂、慈利县劝学所长及教育会长等职。能诗、古文,工联语。梁启超称其诗“理想风格,皆绝流俗”。
楹联内容:吴恭亨的《挽蒋翊武联》中,上联“用讨莽杀身,问天下更谁能议唐李敬业”表达了对革命先驱者牺牲精神的赞扬和对其历史地位的肯定。下联“使臣佗去帝,惜死前不及见流法拿破仑”则反映了他对历史变迁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法国大革命时期重要人物拿破仑的缅怀。这副楹联以其深刻的历史感悟和对英勇牺牲者的崇高敬意,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的独到见解和深厚的文学功底。
时代背景:该楹联创作于清末民初,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动荡不安的新阶段,国家面临着重建与改革的双重任务。在这种背景下,吴恭亨通过创作《挽蒋翊武联》,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和对革命先烈精神的传承,同时也体现了个人对历史责任和使命的认识。
文学价值:《挽蒋翊武联》不仅是对一位革命烈士的纪念,更是对那个时代历史记忆的一种保存。它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对事件的反思,传达了一种超越时代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文学形式上,这副楹联运用了传统诗歌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对古典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同时融入了对现代政治理念的思考,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时代感。
《挽蒋翊武联》是吴恭亨在特定历史时期创作的一副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的楹联。它不仅是对革命先烈蒋翊武的纪念,也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的一次回顾和思考。通过对这副楹联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历史变迁以及个人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