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卓鉴清联

是大教育家,而未普及国民,徇铎心长,美犹有恨;
以穷诸生老,且又横遭谤口,盖棺论定,德却无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卓鉴清联》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吴恭亨的作品。该诗句出自《国学荟》,是一首表达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和哀悼的对联。

从文学价值来看,《挽卓鉴清联》展现了吴恭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诗歌造诣。作为大教育家的卓鉴,其未普及国民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其在教育领域的贡献与遭受的诽谤,都在他的诗句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这种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精湛的艺术手法,使得这副挽联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为后来的文人墨客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从文化意义来讲,《挽卓鉴清联》不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纪念,也是对那个时代的一种反思。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社会现象:即使伟大的人物也难以改变整个社会的进程。吴恭亨的诗句反映了他对教育家们无私奉献的尊重,以及对那些因种种原因未能普及的国民的遗憾。这种深沉的情感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怀,更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从历史影响来看,《挽卓鉴清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让后人对这位伟大教育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而且也启示人们思考教育的重要性和社会进步的路径。通过这副挽联,吴恭亨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感悟和对未来的思考。

《挽卓鉴清联》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具有较高的价值,而且在文化、历史层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它是对一个时代的缅怀,也是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文化史的学者和广大读者而言,了解并欣赏这样的文学作品,无疑能增加对中国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