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亦名隐山余宣和五年十一月中浣日过焉有浙道人鸿公乞偈为作

迷路不知远,但知寒日斜。
过溪逢菜叶,西崦有人家。
斫额惊来客,拄锄方种畬。
鸿禅效古者,当效此生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林逋所作的《题隐山》。诗中描绘了诗人在龙山过中浣日的情景,以及与浙道人鸿公的邂逅。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体现了林逋对山水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的开头“龙山亦名隐山”,直接点明了诗歌的主题——隐山。龙山不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个象征,它代表了诗人心中的理想之地。在这里,诗人可以远离尘嚣,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余宣和五年十一月中浣日过焉”,这句话告诉我们诗人是在宣和五年(1123年)十一月中浣日来到隐山的。这个日期的选择暗示了诗人对这一天的特殊记忆和感情。

“有浙道人鸿公乞偈为作”,这里的“浙道人”指的是浙江地区的道人,而“鸿公乞偈”则是诗人给这位道人写下的一首诗。通过这次交流,诗人与鸿公结下了不解之缘。

“清虚堂上坐终日,一瓯茶汤煮破腹”。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清虚堂上的所见所感。诗人坐在清虚堂上,与鸿公共度时光,感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然而,这种宁静被一瓯茶汤打破,因为那茶汤不仅味道醇厚,更有一股穿透心扉的力量。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波动和思考。

《题隐山》这首诗以隐山为主题,通过描述诗人与鸿公的相遇和交流,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同时,诗中的“清虚堂”一词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这首诗的背景信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