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性上人

三年三过龙安寺,亹亹清谈解逼人。
顾我偷闲久无侣,与君数面自成亲。
转头忽作幽冥隔,弹指空惊梦寐新。
病眼看秋欲凄眩,攀翻投老一伤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悼性上人》是释德洪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作者、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等相关信息如下:

  1. 创作背景
  • 作者生平:释德洪,号寂音尊者,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也是一位僧人。他的生平事迹在宋代文献中有详细记载。他生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卒于宋理宗绍定三年(1229年)。据《宋史》记载,释德洪自幼便有才华,工书善画,曾著有《石门文字禅》《天厨禁脔》《冷斋夜话》《林间录》《禅林僧宝传》等作品。
  • 创作缘由:关于《悼性上人》的具体创作缘由,史书中并没有详细的记载。但可以推测,这首诗可能是释德洪在与友人或师友交往时所写,用以表达对逝去友人的追忆和哀悼之情。
  1. 诗歌内容
  • 诗句原文:《次韵谊叟悼性上人》,这首诗共四句。其中“井美泉先竭,犀残角有通”两句描绘了龙安寺的清幽与古雅;“斯人难再得,陈迹已成空”表达了作者对逝者的怀念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麈尾梦应寄,楞伽写未终”则透露出诗人对佛教经典的研究与传承的执着;最后两句“平生说禅口,不见怒号风”则是诗人感慨自身未能继续传承佛法之遗憾。
  • 情感色彩:整首诗充满了对亡者的怀念、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佛法修行的执着,流露出浓厚的情感色彩。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释德洪擅长使用平淡自然的诗句来表达深情,其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
  • 意象运用:在这首诗中,“井美泉先竭”和“犀残角有通”等意象的运用,不仅描绘了龙安寺的自然环境,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感受,通过景物的描绘来抒发情感。
  • 意境营造:诗中的“斯人难再得,陈迹已成空”等句子,营造出一种失落与感伤的气氛,使读者能够深入体会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1. 文化意义
  • 宗教内涵:作为一位僧人,释德洪在其诗歌中融入了许多佛教元素,如对佛法的修行和传承的描述。这种文化背景对于理解诗歌的文化内涵至关重要。
  • 友情价值:诗中所表达的对友情的重视和怀念,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助,这对于当代人际交往仍有启示意义。
  • 历史价值:释德洪的生活和创作年代距今已有数百年,他的诗歌作为文化遗产,对于研究宋代文学和禅宗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悼性上人》不仅是一首表现友情、怀念和佛法修行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深厚文化内涵的作品。它反映了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对于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