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圆通僧觅诗

漱雾跳珠响涧泉,千峰秀出雨馀天。
共惊绣帽铜腮老,重到香垆石耳边。
清境荒凉归叹息,故人迎笑尚依然。
明年过此还相见,应及春风社燕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至圆通僧觅诗》是宋代诗人释德洪的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原文及其赏析:

  1. 创作背景
  • 作者生平:释德洪,号石门,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和禅学家。他的诗歌多反映了当时禅宗思想与自然景观的结合,以及个人的生活感悟。
  • 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明万历二十五年,此时径山兴圣万禅寺正在刊印《石门文字禅》,因此,这首诗可能受到了当时的禅宗文化环境的影响。
  1. 诗词原文
  • 原文内容:漱雾跳珠响涧泉,千峰秀出雨馀天。共惊绣帽铜腮老,重到香垆石耳边。
  • 诗句解释:第一句“漱雾跳珠响涧泉”,描绘了一幅山涧泉水在雾气中跳跃的画面,声音如同漱洗一般清脆。第二句“千峰秀出雨馀天”,形容山峰在雨后更加秀丽,透露出一种清新脱俗的美态。第三句“共惊绣帽铜腮老,重到香垆石耳边”,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回忆以及对故人的怀念,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深刻感受。
  1. 作品特点
  • 禅意浓厚: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景象和生动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禅宗思想的理解与体验。诗中的“漱雾”和“跳珠”等意象,不仅具有视觉美感,还隐含了禅宗的“空灵”与“无我”思想。
  • 情感丰富: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人物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时间和自然的深刻感悟。整首诗情感饱满,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友情和过往岁月的感慨。
  1. 艺术价值
  • 语言风格:释德洪的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使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 文化内涵: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反映自然美景的诗歌,也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的作品。它体现了宋代文人追求自然和谐与内心平静的生活理念。

《至圆通僧觅诗》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也成为了研究宋代文人生活、思想和哲学的重要文献。对于热爱古典文学和佛教文化的读者来说,这首诗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