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太原狱别上蓝禅师

平昔巾盂共空壁,只今楼观碍层霄。
道心针水妙应在,俗眼云泥谩觉遥。
道路为家身是寄,死生如梦意全消。
明年五顶东游遍,来听吴音发海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赴太原狱别上蓝禅师》是宋朝诗人释德洪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分析:

  1. 诗歌原文
    平昔巾盂共空壁,只今楼观碍层霄。
    道心针水妙应在,俗眼云泥谩觉遥。
    道路为家身是寄,死生如梦意全消。
    明年五顶东游徧,来听吴音发海潮。

  2. 诗句解析

  • 平昔巾盂共空壁:“平昔”,指过去的日子;“巾盂”指的是简单的餐具或日常用品;“共空壁”意味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这句表达了诗人与世隔绝、清苦的生活状态。
  • 只今楼观碍层霄:“只今”,表示现在;“楼观”指的是高处眺望的景象;“碍层霄”形容高楼高耸,遮蔽了天空。这句描绘了现在的高塔建筑,象征着繁华与喧嚣。
  • 道心针水妙应在:“道心”,指的是修行者对佛法的信仰和追求;“针水”在这里可能是指修行中的点滴感悟;“妙应”表示这些感悟在修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佛教修行的深入理解。
  • 俗眼云泥谩觉遥:“俗眼”,指的是普通人的眼光;“云泥”原意是指天与地的距离;“谩觉遥”表示虽然遥远,但并不觉得遥远。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修行境界的深刻理解,即使身处世俗之中,也能保持一颗清净之心。
  • 道路为家身是寄:“道路”,这里可以理解为生活的道路或命运;“为家”表示以家为安身之所;“身是寄”意味着身体是暂时的寄托。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旅途的感慨,认为人生如旅途,一切都只是过客。
  • 死生如梦意全消:“死生”指的是生命的长短;“如梦”表示生命短暂如同梦境;“意全消”表示对于生死的观念已经完全放下。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死观念的转变,认为生死不过是一场梦境,不必过于执着。
  • 明年五顶东游徧:“五顶”指的是五岳之一的泰山;“东游徧”表示向东游玩遍览名山大川。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游历名山大川的渴望,希望能够遍览天下美景。
  • 来听吴音发海潮:“吴音”指的是吴地的音乐;“发海潮”表示聆听吴地的音乐并感受海洋的潮涌。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吴地音乐的欣赏,以及从音乐中感受到的海浪的壮阔。
  1. 作者介绍
  • 释德洪:宋朝僧人,以其深厚的佛学修养和丰富的文学创作而闻名。他在诗、书、画等方面均有涉猎,尤其擅长于写诗。他的诗作多表达了对佛教思想的理解和修行的体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1. 写作背景
  • 该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宋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在这种背景下,诗人通过自己的诗歌表达出对佛教修行的执着追求和对世事的超脱态度,体现了一种高洁的品质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1. 诗词鉴赏
  • 意境深远: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构建了一种既真实又超然的艺术境界,让人仿佛置身于诗人的世界,体验他的思想情感。
  • 语言简练:诗句简洁有力,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同时,诗人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诗意和美感。
  1. 文化意义
  • 佛教文化传播:这首诗不仅展示了释德洪深厚的佛学修养,还反映了当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它有助于我们了解佛教文化在宋朝时期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影响。
  • 审美价值:从文学角度来看,这首诗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它的语言优美、意象丰富,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窥探宋代文人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的窗口。

《赴太原狱别上蓝禅师》不仅是一首反映作者个人修行经历与哲学思考的诗作,更是一幅展现宋代社会风貌与人文情怀的历史画卷。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生活的智慧和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