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学士山题石

萧萧木叶下晴沙,塞雁横天带晚霞。
满目河山闻战鼓,不知何处种黄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日登学士山题石”是唐代诗人吴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描绘了作者在秋天的一天登上学士山时所见的景象。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吴绮(约公元1630年—约公元1712年),字园次,一字丰南,号听翁、红豆词人。他出生于江苏江都,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吴绮的生平经历了从科举入仕到官场沉浮的转变,他在任湖州知府期间因失意而被弹劾罢官。尽管仕途坎坷,吴绮却以文会友,留下了诸多传世之作,其诗作尤其为人称道。

  2. 诗句原文与解析

  • 诗句一:萧萧木叶下晴沙,塞雁横天带晚霞。这句诗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秋天的画面。萧萧的木叶飘落,覆盖着晴朗的沙滩;远处天空中的大雁排列整齐,仿佛带着晚霞飞翔。这里不仅描述了自然景观的美,也隐含了时间的变化。秋日的宁静被突如其来的大雁打破了,增添了一丝生动感。
  • 诗句二:满目河山闻战鼓,不知何处种黄花。这两句进一步扩展了前一句的意境。虽然视线所及之处都是山河,但似乎处处都有战事的紧张气氛,使人难以分辨出具体在哪里种下了黄色的花朵。这里既表达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恐慌,又展示了诗人对战争背景下生活状态的深刻思考。
  1. 艺术特点
  • 意象丰富:吴绮通过“木叶”、“晚霞”、“塞雁”、“黄花”等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自然场景。每一个元素都在诗中承担着特定的情感色彩和象征意义,共同作用于读者的审美体验。
  • 结构严谨:全诗遵循了传统七绝的形式,每两句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最后由诗人的心境和情感做总结收束,形成了一种层次分明的结构美。
  1. 文化价值
  • 历史背景:吴绮的这首七绝创作于清康熙年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期。诗中可能融入了作者对当时社会政治状况的思考和感慨。
  • 审美追求:吴绮的诗作体现了清初文人对古典诗歌形式的尊重和对语言美感的追求。通过精致的意象和优美的辞藻,传达出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内涵。
  1. 后世影响
  • 学术研究:吴绮的诗歌作品在后世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赞赏。他的七绝《九日登学士山题石》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研究清代诗歌的重要文本之一。
  • 文化传承:吴绮作为清代文人的代表,其文学作品不仅是个人才华的象征,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宝贵的财富。通过对他的了解和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清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和文化特点。

吴绮的《九日登学士山题石》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反映了清代初期的社会风貌和个人情感。通过深入探索这首诗及其背后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和艺术特色,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清代文化的精髓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独特位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