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云逸侄归里

骊歌初唱客将还,送别隋堤柳一湾。
四野寒烟过赤岸,千峰晴雪望黄山。
协来吉卜怀应喜,携去哀辞泪欲斑。
从此南陔须再补,澄溪家住白云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云逸侄归里》是一首充满深情的文学作品,通过描述离别的场景和表达对亲人的眷恋之情,展现了诗人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下面将从诗歌背景、诗歌内容以及主题意义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

  1. 诗歌背景
  • 作者信息:该诗作者丁宁且加餐,字谦之,号本堂,晚年号嵩溪遗耄,是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寄籍奉化。
  • 创作时间:这首诗据推测是在唐武则天时代创作的,虽然关于作者的具体身份和生卒年月等信息无法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出自南海地区。
  1. 诗歌内容
  • 离亭场景:首两句描绘了离亭边的树枝,象征着兄长即将离开家乡,离别的情节由此展开。
  • 情感寄托:第三句“别路”、“离亭”点明了地点,暗含事件,情感随之铺开。诗人以离别的路上见到的云喻兄长四海为家,四海飘泊。
  • 抒情表达:后两句移情于景,通过感叹人不如雁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分离的不舍与感伤。
  1. 主题意义
  • 同胞情感:诗中通过送别兄长的场景描写,表达了真挚的同胞亲情,这种情感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 自然意象:诗中多次使用自然意象来增强情感表达,如“云彩”和“秋叶”,这些自然元素增添了诗歌的意境美。
  • 哲理思考:通过对人和大雁的比较,诗人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人生离别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探索。
  1. 艺术特色
  • 语言质朴:诗歌的语言自然朴素,没有过多的修饰,但却能直达人心。
  • 情感深沉:诗人的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不直接宣泄,而是通过景物和意象来间接展现。
  • 象征手法:诗中使用了很多象征性的词语和意象,如“云”和“大雁”,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用的象征物,用以传达深层的意义。
  1. 文化价值
  • 家族纽带:这首诗反映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深厚情感和紧密联系,强调了家族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 文化传承:通过对这首作品的研究和欣赏,可以进一步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 情感共鸣:这首诗的情感体验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共鸣性,能够引起人们对于家庭、亲情和离别的共通感受。

《送云逸侄归里》不仅是一首描写离别情感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充满哲理和人文关怀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中关于亲情、家庭和自然的价值观,以及这些价值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应用。

相关推荐